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夜读全唐诗> 第117章 李显《石淙(太子时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7章 李显《石淙(太子时作)》(2 / 2)

颈联进一步通过细节描写,增添了神秘色彩。“水炫珠光”形容泉水在阳光下闪烁如珠,而“遇泉客”则引用了鲛人泣珠的传说,赋予了泉水以奇幻色彩。“岩悬石镜”描绘了山岩上如镜的石面,传说可以镇压山精。这种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神话的结合。

4. 抒发情感,表达美好祝愿

“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

尾联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了对母亲(武则天)的孝顺与祝愿。诗人希望天地的祥瑞与母亲的智慧相契合,自己能长久陪伴母亲身边,共享天伦之乐。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母爱的珍视,也反映了当时宫廷文化中对亲情的重视。

----

艺术特色

1.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诗中不仅描写了自然景观,还融入了人文传说(如泉客、石镜),使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

2. 细腻的描写手法:通过对霞光、云雾、泉水、山岩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奇幻,体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

3. 情感真挚:诗人在描写自然的同时,表达了对母亲的孝顺之情,使诗歌不仅有自然之美,还有情感之真。

----

总结

《石淙(太子时作)》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石淙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奇幻,同时表达了对母亲的孝顺与祝愿。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反映了当时宫廷文化的繁荣。

唐中宗李显在太子时期创作的《石淙(太子时作)》,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将石淙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氛围精妙融合,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亲情的珍视,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空中闪耀着独特光芒。

开篇溯源,奠定灵秀基调

“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诗歌开篇,诗人便以宏大的视角点明石淙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深厚的灵秀底蕴。“三阳”,在传统节气文化中,冬至后阳气渐生,正月更是三阳开泰之时,象征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起始,诗人将石淙与这一祥瑞的节气意象相联系,赋予石淙以自然起始与灵秀标志的独特地位,仿佛石淙是天地间灵气汇聚的原点。“二室”所指的嵩山太室与少室,自古以来便以其灵秀巍峨的身姿闻名遐迩,作为石淙周边的名山,它们为石淙的灵秀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开篇的一联,不仅精准地点明了石淙的地理位置,更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读者对石淙灵秀世界的想象之门,为全诗奠定了对自然由衷赞美的基调,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随诗人的笔触,深入探寻石淙的奇妙。

绘景入微,尽显自然壮美

“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颔联是对石淙周边自然景观的细腻工笔描绘。诗人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用文字勾勒出山间云霞的万千姿态。“霞衣霞锦”,将云霞比作绚丽多彩、质地华美的衣裳和锦缎,它们在天空中肆意舒展、变幻,时而如飘逸的丝带,时而似层叠的彩绸,呈现出千般不同的形状,让人目不暇接。“云峰云岫”则聚焦于山峦,连绵起伏的山峰在云雾的缭绕下若隐若现,云与峰相互交织,云中有峰,峰上绕云,一层又一层,一重又一重,展现出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层次感与动态美。这灵动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每一次云雾的飘动、每一道霞光的变幻,都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并定格在诗句之中,体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