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夜读全唐诗> 第559章 享太庙乐章之十一《昭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59章 享太庙乐章之十一《昭和》(2 / 2)

? 声音的政治象征:

环佩之“肃”与钟石之“扬”形成听觉对比,前者象征臣僚的恭谨自律,后者代表王朝的声威远播,共同构建“内外兼修”的政治美学。

三、历史语境与现实映射

? 创作背景推测:

likely作于唐代鼎盛时期(如玄宗朝),此时国家统一、四夷宾服,乐章通过“四宇和平”的书写,既回顾先祖功业(如太宗平突厥),亦为现世统治(如玄宗守成)提供历史合法性。

? 政治宣传功能:

“道洽二仪”将帝王治国之道提升至宇宙法则高度,“环佩肃于庭实”则以朝臣的肃穆姿态,暗示“君明臣贤”的政治生态,实为对现实君臣的隐性规训。

四、句式与用典特点

? 对仗工整,气势恢宏:

前句从“道”(抽象理念)到“时”(具体时世),后句从“环佩”(个体臣僚)到“钟石”(国家礼乐),由宏观至微观形成双重对仗,展现庙堂文学的庄严气象。

? 用典自然,贴合礼制:

? “交泰”直接取自《周易》,却不着痕迹,与“二仪”结合浑然天成;

? “颂声”呼应《诗经·颂》的宗庙文学传统,强化祭祀乐歌的经典溯源。

五、文化意义

1. “和”文化的制度化表达

乐章以“昭和”为核心,将“和”从伦理观念(如“和而不同”)升华为国家治理的最高目标(宇宙和谐、政治和平、人神和敬),体现唐代对“和谐政治”的追求。

2. 礼乐制度的审美化呈现

通过“环佩”“钟石”等具象意象,将抽象的礼制转化为可听、可视的审美体验,使参与者在仪式中接受“礼”的规训与“乐”的熏陶,达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化效果。

3. 天下观的文学化建构

“四宇和平”不仅指地理疆域的统一,更暗含“华夷一体”的理想(如唐代羁縻政策),与初唐“天可汗”的国际秩序相呼应,展现盛唐开放包容的胸怀。

此乐章以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唐代政治理想的全景图,从宇宙法则到人间秩序,从宗庙仪轨到天下太平,层层递进地诠释“昭和”的深刻内涵,既是对先祖的告慰,亦是对后世“以和治国”的期许,堪称唐代庙堂文学中“大美和谐”的典范。

在卷帙浩繁的《全唐诗》卷十三中,《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昭和》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凭借其庄严肃穆的笔触,生动描绘出唐代太庙祭祀的宏大场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神灵的尊崇,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热切期盼。下面,让我们逐联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赏析。

首联:道洽二仪交泰,时休四宇和平

首联“道洽二仪交泰”,“道”在这里代表着一种宇宙间的规律与法则,它贯穿于天地之间,使得“二仪”,即天与地相互交融、和谐共生。“交泰”一词,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天地之气相互贯通,万物顺遂生长,呈现出一派和谐繁荣的景象。“时休四宇和平”描绘了在这和谐的宇宙秩序之下,国家的各个角落都沉浸在安宁与和平之中,“时休”表明时代美好,百姓安居乐业,“四宇”指代四方天地,突出和平景象的广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