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休:神灵的福泽;委:降下,如《诗经·小雅》“委蛇委蛇,退食自公”(引申为“赐予”)。
? 典出《尚书·伊训》“惟天降灾祥,在德”,强调德政与神佑的关联。
7. 帝孝成:
? 帝孝:帝王的孝道,即通过祭祀彰显对祖先的追慕;成:成就、完成,指孝道得以践行。
文化解读与政治隐喻
此诗为唐代享太庙乐章之一,用于祭祀仪典的尾声阶段(如送神、祈福时),核心围绕“孝道”与“治世”展开:
? 祭祀与政治的同构:
“信工祝”“来祖考”强调祭祀程序的神圣性,实则通过仪式强化“君权神授”——帝王以孝道事神,神灵佑其统治诸侯、万国来朝(“相百辟,贡九瀛”)。
? 儒家伦理的实践:
“帝孝成”将帝王个人孝道与国家治理绑定,符合《孝经》“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理念,以孝治天下成为唐代政治哲学的核心。
? 盛世气象的折射:
“贡九瀛”暗指唐代疆域辽阔、四夷宾服(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时的万国来朝),将现实政绩与祖先庇佑结合,塑造“天命所归”的统治合法性。
艺术特色
1. 四言体的古典继承:
采用《诗经·雅颂》的四言句式,节奏整齐庄重,契合宗庙乐歌的仪式感,如《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肃雍显相”的肃穆风格。
2. 动词的使动张力:
“来”“相”“贡”“委”等动词隐含权力关系——帝王“使”祖先降临,神灵“佐”帝王治世,万国“献”贡于天朝,层层递进中构建“人神共治”的理想图景。
3. 虚实的哲学辩证:
“颂声”(虚)与“九瀛”(实)、“神休”(虚)与“帝孝”(实)对举,将抽象的神灵庇佑与具体的政治成就结合,体现唐代“儒表法里”的务实精神。
生僻字注音与辨误
? 相(xiàng)百辟:此处“相”为动词,读去声,意为“辅佐”,不同于“互相(xiāng)”的读音。
? 九瀛(yíng):“瀛”指大海,切勿写作“赢(yíng)”或“嬴(yíng)”。
此诗以简练的四言短句,串联起祭祀仪式、政治理想与盛世想象,既是一首人神对话的颂歌,亦是唐代帝王借祖先崇拜巩固统治的政治宣言,典型体现了中国古代“礼为政本”的治国理念。
《永和三章·其三》为唐代张说所着,作为特定祭祀场合的乐章,在千百年的时光中,持续散发着独特魅力。祭祀,在古代社会占据核心地位,它不仅是沟通天地神灵、追思祖先的庄严仪式,更是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价值的关键纽带。张说通过这首诗,用文字定格了唐代祭祀的宏大场景,深刻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与精神信仰,从艺术审美到文化内涵,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领略诗句蕴含的深厚意韵
开篇“信工祝,永颂声”,“工祝”指在祭祀中负责宣读祝词的人,“信工祝”表明祝词出自诚心,内容真实可信,毫无虚假,充分展现出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虔诚与敬重。“永颂声”则承载着人们希望对祖先和神灵的颂扬之声,能跨越时空,永远传颂。这种期望,体现出后人对先辈的追思、感恩,以及对祖先功绩与品德的高度认可,彰显出一种超越时间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