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夜读全唐诗> 第569章 享太庙乐章之七《雍和二章 其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9章 享太庙乐章之七《雍和二章 其二》(2 / 2)

文化解读

此诗为唐代享太庙乐章,聚焦祭祀中的祭品与乐舞,体现“以礼事神,以乐通神”的核心思想:

? 祭品的象征意义:

“俎豆”“粢盛”“和羹”不仅是物质供品,更象征对祖先的感恩与追慕。“絜丰”强调祭品洁净丰盛,反映儒家“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的礼仪原则。

? 乐舞的神圣功能:

“鼓钟管磬”的合奏与“肃唱和鸣”的歌声,营造人神共处的神圣氛围。古人认为音乐能“感天地,动鬼神”(《乐记》),此处乐舞实为沟通人神的媒介。

? 孝道的终极诉求:

末句“来我思成”直抒胸臆,祈求祖先庇佑祭祀圆满,暗含对国泰民安、王朝永续的期待,将个人孝道升华为家国理想。

艺术特色

1. 感官描写的细腻性:

? 视觉(絜丰)、嗅觉(馥)、听觉(鼓钟管磬)多维度铺陈,构建沉浸式祭祀场景,如《诗经·周颂·执竞》“钟鼓喤喤,磬筦将将”的感官复现。

2. 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 “俎豆”对“粢盛”,“鼓钟”对“管磬”,名词性词组两两相对;“有馥”对“絜丰”,“既戒”对“既平”,形容词性结构相互呼应,体现近体诗对仗的雏形。

3. 语言的典重雅正:

化用《尚书》《诗经》等经典词汇(如“和羹”“粢盛”),避免俚俗,契合宗庙乐歌“辞尚体要,弗惟好异”的写作规范。

生僻字注音与辨误

? 粢(zī):第一声,音同“资”,指谷物;“粢盛”读作“zī chéng”,切勿读“cī shèng”。

? 絜(jié):通“洁”,读第二声,非“qiè”(“挈”的读音)。

? 和(hè)鸣:此处“和”为“应和”之意,读去声,与“和平(hé)”不同。

历史价值

? 礼制细节的记录:

“粢盛絜丰”“和羹既平”可补《唐会要·宗庙》中“祭品需洁净丰备”的记载,为研究唐代宗庙供品制度提供实证。

? 音乐史的佐证:

“鼓钟管磬”的乐器组合,与《新唐书·礼乐志》“太庙祭祀用金奏之乐,钟磬为节”相契合,印证唐代雅乐的乐器配置。

? 文化心理的反映:

对“皇皇后祖”的尊称与“思成”的祈愿,体现唐代士人对祖先崇拜的虔诚,以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社会心理。

此诗以祭品为基石,以乐舞为桥梁,构建起人神对话的神圣空间,既是唐代宗庙祭祀的微观切片,亦是中国古代“礼以载道”文化传统的生动注脚。

《雍和二章·其二》作为古代祭祀乐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唐代祭祀大典的画面。在传统社会,祭祀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它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追思、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家族和国家繁荣昌盛的祈愿。这首诗不仅为后人呈现了祭祀仪式的具体场景,更成为研究古代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