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夜读全唐诗> 第675章 鼓吹曲辞之四《上之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75章 鼓吹曲辞之四《上之回》(2 / 2)

“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以比兴手法深化情感。“桃李”象征美人,本应在春风中绽放,却因帝王恩宠渐疏而黯然失色。此句表面写宫女失宠之悲,实则影射贤才不遇的社会现实,为后文对统治者用人策略的批判埋下伏笔。“淫乐意何极,金舆向回中”则直接揭露帝王巡游的本质——借军事巡查之名,行奢靡享乐之实。“淫乐”二字虽隐晦,却如利剑刺破盛世表象,直指统治者的荒怠。

诗歌后半部分转向对巡游场景的描写:“万乘出黄道,千旗扬彩虹。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万乘”“千旗”以数量词渲染出行的浩大声势,“黄道”象征天子之路,“彩虹”喻指旌旗飘扬的绚烂。“细柳”“甘泉”皆为汉代军事要地,此处化用典故,既展现军队部署的严整,又暗含对汉武帝等贤君的追慕。然而,“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两句陡然转折,“渭川老”指垂钓渭水的姜子牙,“襄野童”典出黄帝问道,诗人以反问语气,批判帝王巡游时不访贤才、耽于玩乐,将治国安邦抛诸脑后。

结尾“秋暮慕瑶池宴,归来乐未穷”以戏谑之笔收束全篇。“瑶池宴”化用周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神话,将帝王巡游比作神仙享乐,表面写其乐无穷,实则暗含讽刺——当统治者沉迷于虚幻的欢愉,国家的安危与百姓的疾苦便被置之不理。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使诗歌的批判意味更具张力。

从艺术特色来看,李白将浪漫主义的想象与现实主义的批判巧妙融合。一方面,以“楼台与天通”“千旗扬彩虹”等夸张意象,渲染出帝王出行的磅礴气势;另一方面,通过“美人愁”“伤春风”等细腻描写,以及对历史典故的化用,委婉传达出对统治者的讽谏。诗歌结构跌宕起伏,从宫阙繁华到美人孤寂,从巡游盛况到贤才弃置,层层递进,最终将批判锋芒直指统治阶层的腐朽本质。

李白的《上之回》不仅是对帝王巡游这一历史现象的艺术再现,更是对权力本质与统治者责任的深刻反思。在盛唐气象的表象之下,诗人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出繁华背后潜藏的危机,其对贤才政治的呼唤、对奢靡之风的批判,至今仍具有超越时代的警示意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