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和沈书瑶回到大宁后,本以为风波就此平息,王府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然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大宁,在蓝玉案的阴影下,平静只是表象,暗流仍在涌动。
大宁作为北疆军事重镇,地理位置极为关键,紧邻蒙古草原,是明朝抵御北元残余势力的前沿阵地 。朱权深知其战略意义重大,且在蓝玉案后,朝廷对藩王的猜忌使得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他每日在王府中研读兵书、处理政务,试图在这微妙的局势中找到平衡,同时也加强了王府的戒备,以防再有变故。
沈书瑶则在王府内,协助朱权管理内务,同时悄悄联络着之前帮助过他们的江湖人士和市井朋友,维持着这条来之不易的情报线。她明白,在这动荡的时局下,多一份消息来源,就多一份保障。大宁城内人员往来复杂,常有来自草原的商队和流民,情报收集难度大但也至关重要。
一日,朱权正在书房中沉思,王府旧仆匆匆来报:“王爷,边境传来消息,北元残余势力最近在蠢蠢欲动,有南下侵扰的迹象。”朱权闻言,脸色一沉,他深知边境安稳对朝廷的重要性,更何况在如今朝廷对藩王高度警惕的情况下,若边境出了问题,藩王必然首当其冲。大宁的安危直接关系到明朝北疆的稳定,一旦北元突破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朱权立刻召集王府长史司官员、心腹幕僚和将领,齐聚王府议事厅。王府长史司的官员们身着官服,神色凝重。朱权皱着眉头,率先开口:“如今蓝玉案刚过,朝廷兵力有所损耗,且对我们藩王多有防备。但边境安危关乎国家存亡,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大宁地势开阔,利于骑兵作战,我们必须利用好地形优势。”
长史司的一位官员恭敬地起身说道:“王爷,此事关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我们既要应对北元威胁,又不能让朝廷产生误解。”
一位将领接着起身说道:“王爷,末将愿领兵出征,击退北元贼寇。”
朱权摆了摆手:“不可贸然行动。如今我们行事必须谨慎,不能让朝廷误解我们有扩充势力之嫌。我们先派人去探查清楚北元的兵力部署和动向,再做打算。大宁周边地形复杂,有山川河流,侦察兵要格外小心。”
经过与长史司官员和众人一番详细商议后,朱权挑选了几个精明能干的侍卫,乔装成商队,前往边境探查情况。然而多日过去,侍卫们音信全无。朱权心急如焚,立刻又派出第二波人马,沿着第一波侍卫可能的行进路线仔细搜寻,每经过一个村庄、部落都详细打听消息 。同时,他吩咐王府旧仆联络与王府关系密切的部落首领和边民,重金悬赏有关侍卫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