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窗棂透进几缕微光,与书房内跳跃的烛火相互交织。15岁的朱权一袭月白色长袍,身姿挺拔如松,正俯身于案前。他面庞俊朗,皮肤白皙如玉,可即便努力展现沉稳,偶尔蹙起的眉头还是难掩少年的青涩与紧张。此刻,他修长的手指执着毛笔,在微黄的宣纸之上,一笔一划雕琢着给朝廷的上书内容,力求每个字句都精准得当。
沈书瑶坐在不远处,支着下巴,安静地看着朱权。她来历神秘,脑海中藏着诸多新奇想法。左脸颊那道长疤,在烛火的映照下若隐若现,不但无损她的明艳动人,反倒为她添了几分坚毅与神秘。
回想起刚成为侧王妃的那天,看到眼前年纪尚轻的朱权,沈书瑶满心都是荒诞与不知所措。巨大的心理年龄差,让她一时难以适应这突如其来的身份转变,更别提要与朱权携手应对大宁的复杂局势。
起初,沈书瑶只把朱权当作需要引导和照顾的少年。在参与大宁事务时,她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和成熟的思维,小心翼翼地为朱权出谋划策,还得时刻警惕,绝不能暴露自己的特殊之处。她就像一位隐匿锋芒的谋士,巧妙地将独特理念转化为古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融入到每一个决策与建议之中。
随着时光缓缓流逝,两人相处日益增多。朱权面对难题时,总会下意识地将求助的目光投向沈书瑶,眼神里满是依赖与信任。沈书瑶看着朱权在复杂局势中努力成长,从最初的青涩懵懂,逐渐变得沉稳坚定,心中的情感也在悄然改变。她开始心疼这个稚嫩却努力扛起责任的少年,不自觉地对他多了一份温柔与关怀,在这封建的古代,两颗心慢慢靠近。
“王爷,如今局势复杂,你看这上书内容,一定要格外谨慎。”沈书瑶打破沉默,声音轻柔却透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我研究过诸多古籍典故,深知陛下对藩王权力有所忌惮。咱们在上书时,言辞务必谦卑、恳切,着重强调大宁发展对朝廷的忠诚与贡献,比如大宁地处边防要地,发展贸易可充实国库,强军备能稳固边疆,以此避免引起陛下的猜忌。”
朱权抬眸,眼中满是信任与依赖,脸上难掩紧张与青涩:“书瑶,你所言极是,可我不知如何具体落笔,还得靠你帮我。”说着,伸手轻轻握住沈书瑶的手,指尖微微颤抖。
沈书瑶微微点头,接着说道:“还有,朝廷各部门之间相互制衡,我们得巧妙利用这一点。就像与户部沟通大宁贸易时,以古论今,讲讲贸易往来如何像古丝绸路一般带动国家经济,争取更多资金支持;与兵部合作军备建设时,借鉴古人用兵智慧,结合我从别处听闻的精妙兵阵之法,为大宁争取更先进的武器和技术。但王爷,如今陛下大力集权,咱们行事得万分小心,税收分配、军队调动这些事,都得按朝廷规矩来,切不可擅自做主。”
朱权面露难色:“书瑶,本王明白其中利害,只是大宁要发展,诸多事务受限,着实艰难。就说这贸易税收,以往还能有些自主调配,如今怕是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