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差大臣抵达大宁的那日,天空阴沉得仿佛一块厚重的铅板,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朱权率领王府属官和地方官员早早在城门口等候,沈书瑶也身着庄重的服饰,站在朱权身后。当钦差大臣的马车缓缓驶入城门,朱权快步上前迎接。
钦差大臣名叫郑崇,为人严肃刻板,下车后只是微微点头示意,便直奔主题:“王爷,陛下对大宁之事极为关切,命我务必将大宁的情况如实禀报。”朱权微笑着回应:“有劳郑大人,大宁上下定当全力配合大人的工作。”
入城后,郑崇并未休息,径直前往王府书房,要求朱权立刻汇报大宁的军事防御和贸易情况。朱权有条不紊地将各项事务一一说明,沈书瑶则在一旁补充贸易规范和商户管理的细节。郑崇一边听,一边微微皱眉,不时提出尖锐的问题,气氛紧张得如同拉紧的弓弦。
就在这时,王府侍卫神色慌张地闯入书房:“王爷,大事不好!边境传来急报,蒙古部落联军已经越过边境,正向大宁逼近!”朱权脸色骤变,郑崇也惊得站起身来:“竟有此事?王爷,这该如何是好?”朱权迅速恢复镇定:“郑大人放心,本王已做好防御准备。只是如今情况紧急,还望大人能暂留大宁,一同应对此次危机。”郑崇犹豫片刻,最终点头:“也好,本钦差便留下来,看看王爷如何御敌。”
朱权立刻召集麾下将领,再次商讨防御策略。“诸位,敌军来势汹汹,此次他们联合了多个部落,兵力远超我们的预计。我们必须调整部署,确保万无一失。”一位将领提议:“王爷,我们可以在城外的山谷设下伏兵,利用地形优势,给敌军迎头痛击。”朱权思索片刻后说道:“此计可行,但我们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此。边境的烽火台是否已经全部修缮完毕?”另一位将领回答:“王爷,烽火台已经修缮完毕,信号传递没有问题。”朱权点头:“很好,立刻派人加强烽火台的值守,一旦发现敌军动向,立刻点燃烽火。”
沈书瑶此时也提出建议:“王爷,大宁城内的百姓士气至关重要。我们可以组织百姓进行疏散,将老弱妇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同时发动青壮年百姓参与守城,增强我们的防御力量。”朱权看向沈书瑶,眼中满是赞许:“侧妃所言极是,此事就由你负责。务必确保百姓的安全,同时要稳定民心,不能让百姓恐慌。”
沈书瑶领命后,立刻行动起来。她组织王府丫鬟和侍卫,挨家挨户通知百姓疏散。在集市上,她大声向百姓们宣布:“乡亲们,蒙古部落来袭,但我们有王爷的英明领导,有英勇的将士们守护。大家不要惊慌,按照我们之前演练的方法,有序疏散。青壮年男子留下协助守城,保卫我们的家园!”百姓们虽然面露恐惧,但在沈书瑶的安抚下,逐渐镇定下来,开始有条不紊地收拾行李,准备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