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第120章 竞标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0章 竞标会(2 / 2)

对比刘墉(科举进士)46年升至正一品,整个满清一朝,吏员出身的最高纪录仅为正五品。

此外,吏员实务能力与晋升脱节,他们精于文书、钱粮等具体事务,但晋升考核侧重经学策论,导致“能办事者不善应试”的现象,如四川巴县档案记载,80%的吏员通不过《四书》义理测试。

吏员还俸禄微薄,大部分吏员年俸仅6 - 12两白银,同期湘军普通士兵年俸50两,这迫使他们依赖“陋规”收入,而这种灰色收入又会成为晋升考核的污点。

满清除了上述历代普遍存在的官吏区别外,还有独特制度。

一是对汉人吏员普遍压制,满人吏员可通过“笔帖式”途径快速晋升(平均晋升速度比汉吏快3倍),而汉人吏员多困于地方,如乾隆朝汉吏晋升知府者不足旗人吏员的1/56。

二是捐纳制度冲击,清中叶后,富商通过捐纳直接获取官职(如500两白银可捐知县候补),挤压吏员晋升空间,道光年间,江浙地区候补官中捐纳出身者占73%,吏员仅占9%。

除了显性压制措施,还有隐形枷锁。

一是连坐制度,吏员若所属衙门发生重大案件,即便个人无过错也会暂停晋升资格,嘉庆朝刑部数据显示,因此受牵连的吏员占考核淘汰者的42%。

二是道德审查严苛,晋升需“同乡官员联保”,但吏员常因“操持贱业”遭士绅阶层排斥,如《官场现形记》描写吏员求取保书时被羞辱:“尔等刀笔吏,安敢望衣冠?”

满清设置这些障碍,本质是维护“科举-士绅”集团特权,使其与满清贵族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统治庞大的满清帝国。

太平天国最大的对手一直是汉人士绅集团。事实上,太平天国就是被汉人士绅集团组建的武装所击败,这才是历史真相。

西王府自建立以来,从制度上废除了官吏不相通的规矩,明文规定西军衙门用人不看出身,只看个人业绩和是否遵守西王府的法规法纪。

所有官吏只要在每年一次的业绩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晋升时就会优先考虑。

同时,大幅上调吏员俸禄,使他们仅靠基本俸禄就能维持中等人家的生活水平,若年底考核成绩为优,还有额外奖金。

当然,若有举人、进士愿意加入西军,起步会比普通吏员稍高,但不再有明确的晋升区别对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