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痛苦论:
如果把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部分。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现实与我们理想难免有所差距,如果总是怨天尤人,苦闷烦躁,导致思想更加消极低落,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既然现实不可改变和不摆正态度,从内因着手改变从政阻碍我们发展的坏毛病,养成好习惯,以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一切。
咱们来讲一个非常特别的皇帝,汉元帝刘爽,他特别在哪儿呢?从微观上看啊,刘爽的人生经历没啥亮点,黑点倒是不少,他做的事儿说的话综合起来会让绝大多数吃瓜群众血压拉满,从宏观上来看呢,西汉王朝由盛转衰的节点也在刘爽执政的16年间,所以很多人对刘氏的态度啊都是略过很多书籍和纪录片里啊,讲完昭宣之日紧接着就跳跳到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汉,就好像西汉后期呀,这几个皇帝不存在一样,为啥呢?可能啊是因为没有收视率,可能是因为观众对他们没有好奇心,更可能啊是因为没人喜欢走下坡路,毕竟啊没人喜欢坏结局嘛,所以面对悲剧,面对让人心情沉重,低落跟愤怒的东西,我们的第一反应啊都是回避,现在社会你是真没地儿跑啊,他是真按在地上打你呀,所以与其被动挨打,咱还不如主动啊去了解悲剧,认真的研究研究中国古代王朝衰落的原因,从中啊总结出有用的东西用在自己的人生中,这就是所谓的前人的智慧,这才是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我知道写后期史没有什么流量但还是得让我了解前人的故事有句话说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总结前人失败的原因才会越走越远。
理想与现实的撕裂:
少时经历:儒术的浸染与父皇的警示
朕生于昭帝元凤六年(前75年),乃孝宣皇帝刘询与皇后许平君之子。幼时居未央宫,耳濡目染皆经术文章。“朕天性柔仁,尤好儒术”,尝从名儒萧望之、周堪习《论语》《春秋》,深信"为政以德"之说。
然父皇宣帝以刑名法治国,任用文法吏,整饬吏治,朝纲肃然。朕尝侍侧,见其决狱严明,遂进言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宽以治国。"父皇闻言色变,厉声斥朕: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效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言罢叹息,谓侍臣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彼时朕不解其意,反以为父皇苛察少恩。及至登基,方知治国非空谈仁义所能济。
即位之初:儒术治国的理想
黄龙元年(前49年),父皇崩,朕以太子继位,改元初元。
朕欲革除前朝严苛之风,遂推行新政:
1. 罢黜苛法:减省律令,废除"诽谤诋欺法",放宽言论。
2. 重用儒臣:以萧望之为前将军、领尚书事,周堪为光禄大夫,共参朝政。
3. 轻徭薄赋:减免田租,赈济灾民,欲效文景之治。
然朕之优柔,终致权柄旁落。
朝堂之争:儒臣、外戚与宦官的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