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晋陈寿曾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字面意义看就是,要把一本书读一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心领神会了。这里的“读百遍”只是概数,是一种强调的语气,有多次重复之意。意在告诉我们,“重复”乃学习之母。关于这点,古人还说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读书,要的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只要静心研读,反复思考,定能悟出书中的“真谛”。如果每次都能从书本中悟出一些为人处世的管理,日积月累,必将会开阔自己的胸怀和视野,在。人生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对以后的人生也是一种指导。
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也强调了精法和多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孔子读《易经》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了多少遍。宋代大才子苏东坡满腹经纶,读《阿房官赋》,夜不能寐,秉烛夜读,直到四鼓时仍不肯休。
鲁迅先生少时在课桌上刻“早”字,勉励自己勤奋,早已为我们所熟知。青年时,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经常会准备几本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读书寒冷难耐的时候,又或者是夜深人静读书犯困的时候,就放一颗红辣椒进嘴里,慢慢嚼着,直到辣得唇齿发麻,四肢冒汗,困意全无,然后继续挑灯读书。由鲁迅先生的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到,“读书百遍”并不仅仅指读书的次数,还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刻苦精神,“其义才能自见”。鲁迅正是凭着这种驱寒读书的精神,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无独有偶。我国着名的数学家张广厚,有次看到了一篇论文,觉得很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于是就反复研读。这篇共十多页的论文,他反反复复地读了半年之久。因为多次翻阅,细张泛黄,页面也已卷曲,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读啊,这简直就是‘吃书’啊。”
种种事迹表明,读书对做学间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相我们也会疑惑:人生命短暂,日常项事繁多,用在读书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加之,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生活节奏加快,书读百遍,更是不可能,哪能挤出那么多时间在一水书或一篇文章上?这确实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清朝一代名臣曾国藩是一位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他一生以“勤”“恒”两字勉励自己,教育家里的子侄。他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日常生活中一切能读书的机会,甚至死前一日仍手不释卷。曾国播曾经说过读书时要有“耐”字与“专”字诀,专穷一经,不可泛鹜,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世间万象,皆为身外之物,唯有多读书,读好书能够启迪人的灵魂,让人心领神会,耳聪目明,志存高远。一本好书就如夏日午后的清茶,淡淡的,让人沉醉,它可以在夏日里读出雪意、于山间闻到泉鸣。书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社会文明的教体,也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一本好书, 可以改变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影响人们处事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人们每天的生活,甚至可能会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古人所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只有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才能够从懵懂无知走向睿智豁达。爱迪生说:“要 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那就让我们先从熟读开始吧,做到每一本书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诺艾尔手札
「见习日志全记录」
【清晨5:00 骑士团更衣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