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占据关键工序的卧加彻底丧失动力,车间一半以上的加工制造被迫停滞,连带着当前批次的联轴器订单也不得不延迟。
可交付节点卡的死,毫无回旋余地,这是摆在台面上无法回避的现实。
麦麦提的眉头,自事故发生以来几乎就没舒展开过。
但他还是在隔天一早,就迅速做出了决策。
首先,汉斯和艾丽斯被紧急叫去直接联系欧洲工厂,加急订购卧加需要更换的核心部件——尤其是刀塔锁紧系统及主轴支撑组件,同时申请最快的国际物流通道,力求把停机时间压到最低。
其次,他指示彼得·德容重新梳理生产计划,执行临时工艺替代方案:——对于原本依赖卧加完成精密复合加工的零件,调整流程,转由立式加工中心配合卧式镗铣床完成主加工段,再通过大型卧式车床补齐精加工,保证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盯检、卡控。
所有调整必须严格保证设计精度,绝不允许因应急改工艺而牺牲公差与表面粗糙度。
为此,他特别要求质检科全天候驻线,重要零件增加一道中检,哪怕加工节拍拉长,也宁愿牺牲部分效率,绝不出次品。
马文斌对此十分不解:“偏心轴套、法兰环这些需要动用大型卧式车床的,改成手动走刀加工,如果牺牲点精度和效率,至少能保住进度吧。”
“绝对不行。”麦麦提毫不犹豫地摇头,“本厂执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必须全面达标。
任何零件的加工误差,都必须控制在设计规范范围内,否则就是对自家招牌与零部件生产的亵渎。”
随后,他又亲自起草了给订购方的专项通知,第一时间说明设备故障的突发情况,并明确承诺:已经启动紧急修复与替代工艺,不影响最终产品质量,同时尽最大努力压缩延期周期。
内部方面,也同步推行调整策略:优先排产那些不依赖卧加的大件与子部件,分散风险,缓冲整体时间窗口。
尽管项目整体进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但只要第一时间稳住客户情绪,把局部短板局部隔离,就还有挽回大局的机会。
等安排妥当这一切,已经是一周以后了。
麦麦提连口气都没喘稳,就又像个陀螺一样转回了风能公司。
摆在他们面前的,除了购买哪家公司的生产许可证外,就只剩下“人员分流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