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的提议下,星宁工作室联合学校成立了“清北创新联盟”。每周六,两校的学生们汇聚一堂,进行思维碰撞。有时是计算机系的学生与经管系的学生合作开发商业软件,有时是艺术系的学生与历史系的学生共同设计文创产品。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让无数创意火花竞相绽放。
与此同时,校方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改革。他们聘请星宁工作室的骨干成员担任“学生导师”,将真实的商业案例引入课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还开设了“商业创新”“创业实战”等选修课,邀请沈知意等人编写教材。
1991年的夏天,清华园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跃动的气息。校园里,随处可见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讨论项目;实验室中,彻夜不灭的灯光见证着创新的诞生;就连食堂的餐桌上,也时常响起关于商业模式的激烈辩论。
这一切变化,都被敏锐的媒体捕捉到了。《中国青年报》以《当象牙塔接轨商业浪潮》为题,大篇幅报道了清华学生的创新实践;《人民日报》则发表评论文章,称赞这种模式“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半年后,当国际教育评估团来到清华考察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学生创业园里,数十个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实验室中,年轻的科研人员正在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课堂上,教授与学生们激烈探讨着商业前沿问题。
“这所学校,充满了无限可能。”评估团团长在报告中写道,“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而此时的沈知意,正站在星宁工作室的落地窗前,望着远处拔地而起的创新大厦。她知道,这场由一个小小工作室引发的变革,正在重塑着清华的基因,也在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探索着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