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科技公司毛遂自荐。某AI企业展示了“智能NPC情感系统”,能让虚拟商贩根据游客的情绪变化调整叫卖话术;量子通讯公司提出在古城设置“时空邮局”,游客可发送全息邮件,系统将在特定节日“穿越”到亲友手机上。
进度博弈:科技加速与人文坚守的平衡
虽然工期紧张,沈知意却坚持“慢工出细活”。当AI计算出部分仿古建筑可缩短15天工期时,她果断否决:“宋代建筑的美学精髓不能用效率衡量。”为此,星宁集团紧急从故宫博物院请来古建专家,与机械工程师组成“古今融合”团队,确保每个斗拱、每处彩绘都经得起历史推敲。
但科技的力量也在悄然提速。智能建造系统通过分析百万张历史资料图片,自主优化了琉璃瓦的烧制工艺;无人机群采用“蜂群算法”,将建材运输效率提升了40%。施工负责人展示进度曲线:“看似缓慢的20%,实则为后续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预演:工地变身的文化现场
夜幕降临,工地摇身一变成为沉浸式演出场地。全息投影在未完工的城墙上投射出《东京梦华录》的片段,机械臂配合剧情摆动,仿佛化作千年前的守城卫士;量子音响系统模拟出汴河的桨声灯影,与现实中的机械轰鸣奇妙共鸣。游客们举着手机直播,惊呼:“这比成品更震撼!”
沈知意的量子通讯器不断弹出好消息:文旅部将新汴梁列入“十四五”重点文化工程;国际建筑协会计划在这里举办“科技与传统”主题峰会;更有好莱坞导演联系星宁影视,希望以工地为背景拍摄纪录片。“三个月后,”她对着直播镜头微笑,“这里将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此时,工地上空的无人机群再次变换阵型,拼出“未来已来”的字样。弹幕里,百万网友共同见证这场由科技、人文与全民创意编织的建造奇迹,而巴东的夜空,正被无数期待的目光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