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总,市政府发来感谢信。”助理递上文件,“今天的化工厂救援行动,让伤员死亡率降低了60%,市长说我们的空中救援网络是‘城市的救命神器’。”沈知意望向窗外,又一架直升机呼啸而过,机身上“星宁医疗”的标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然而,救援行动也并非一帆风顺。某天深夜,一场特大暴雨袭击津海,能见度几乎为零。正在运送心梗患者的直升机遭遇强气流,剧烈颠簸中,医疗舱的稳定系统发出警报。关键时刻,机长果断启用备用方案——依靠量子定位系统和地形扫描雷达,贴着海面超低空飞行。地面指挥中心同步协调,清空沿途航线,最终在风雨中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
随着救援案例的不断积累,星宁医院的空中救援网络声名远扬。周边城市纷纷抛出橄榄枝,希望能接入这套系统。沈知意召开战略会议:“我们要把津海模式复制到全国,建立覆盖城乡的‘黄金10分钟’救援圈。”她的手指划过全息地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光点次第亮起。
在一次国际医疗峰会上,星宁医院的空中救援案例震撼全场。当大屏幕播放出孕妇救援的全过程时,台下的各国专家纷纷起身鼓掌。“这不仅仅是医疗技术的突破,”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评价道,“更是对生命尊重的极致体现。”
夜幕再次降临,津海星宁医院的顶楼依然灯火通明。直升机起降的轰鸣声、医疗设备的提示音、医护人员的奔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守护生命的交响曲。沈知意站在观景窗前,看着一架架直升机划破夜空,她知道,这些穿梭在城市上空的“白色雄鹰”,正用科技与速度,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