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九年元正的前夜,夜幕似墨,沉沉地笼罩着皇宫。寒星点点,在深邃的苍穹中闪烁,宛如神秘的眼眸窥视着世间。李承乾奉李世民之召,脚步匆匆地来到立正殿。当他踏入殿门的瞬间,一股凝重的气氛如无形的阴霾悄然弥漫,让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内心犹如揣着一只躁动不安的小兔子,忐忑不已。
三人落坐之后,李承乾敏锐地察觉到这非同寻常的氛围。他微微低垂着头,目光闪烁不定,不敢直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目光。李世民却目光如炬,仿若能穿透黑暗的明灯,直截了当地说道:“高明,朕主理朝政将近三十载,岁月如白驹过隙,朕如今已年近五十五。朕历经无数风雨,看尽世间繁华与沧桑。只想趁着这身子骨还算硬朗,携你的母亲们去游览一番这锦绣山河。你业已过了而立之年,心智成熟,能力不凡,足以独当一面。故而元正过后,朕会昭告天下,表明朕之心意。”李世民的声音坚定有力,犹如洪钟,在空旷的殿内回响,仿佛穿越了岁月的长河,带着无尽的威严与期许。
李承乾闻听此言,不禁面露惶恐之色,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颤抖着说道:“阿耶,万万不可如此仓促啊!您如此行事,外人不知会如何看待孩儿?孩儿唯恐德不配位,遭人非议,还望阿耶三思而后行。”他的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那汗珠在烛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犹如他内心的惊惶。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惊慌与不安,双手不自觉地颤抖着。
李世民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宽慰又有坚决。他起身亲自扶起李承乾,双手紧紧握住李承乾的双臂,说道:“高明,你尽可放心,朕心意已决,绝不会有任何差错。朕对你充满信心,你只需依序行事,静候传位大典即可。”
次日元正,清晨的阳光如金纱般轻柔地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宛如梦幻之境。皇宫内张灯结彩,一片热闹欢腾的景象。百官朝贺之礼仍由太子李承乾主持。
李承乾身着庄重的礼服,头戴华冠,那礼服上的刺绣精美绝伦,华冠上的宝石璀璨夺目。他身姿挺拔如松,仿佛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峰。他目光炯炯,声音洪亮地说道:“诸位爱卿,值此元正佳节,愿我大唐繁荣昌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他的话语如春风拂面,温暖而有力,传遍了宫殿的每一个角落。
礼仪结束之后,大宴百官,殿中歌舞升平,热闹非凡。丝竹之声悠扬婉转,如同潺潺流水,萦绕在人们的耳畔。舞姬们身姿婀娜,彩袖飘飘,似仙子下凡,美不胜收。李承乾穿梭于宴席之间,与百官们举杯共饮,谈笑风生。但他的心中仍牵挂着昨日与李世民的谈话,难以完全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之中,偶尔会微微失神,眼中流露出一丝忧虑。
而此时的李世民身处甘露殿,两位太史令袁天罡和李淳风正在精心测算传位的良辰吉日。
袁天罡手抚长须,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星象图和历法书籍,眉头紧锁,口中念念有词。他的神情专注而严肃,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眼前的测算工作。李淳风则手持算筹,在一旁的几案上飞速计算着,那算筹在他手中如灵动的音符,跳跃不停。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目光时而投向袁天罡和李淳风,时而望向殿外的天空,心中思绪纷繁。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节奏时急时缓,显示出他内心的期待与不安。
另一边,礼部尚书于志宁脚步匆匆地走进甘露殿,他的步伐急促却不失沉稳。于志宁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臣已将传位礼仪的各项准备工作详细梳理。龙袍已由宫中最精湛的绣娘精心绣制,其上的龙纹栩栩如生,仿佛即将腾空而起,彰显着陛下的无上尊贵。冕冠更是庄严肃穆,工艺精湛绝伦,定能在登基大典上展现出陛下的威严。”
李世民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询问:“那仪式用品准备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