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中,一座宏伟的宫殿内,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如水银般倾泻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而神秘的光影。李承乾正襟危坐于御书房中,他眉头微蹙,目光深邃且忧虑,面前的桌案上摆满了关于高句丽局势的奏折和地图。那地图上的山川河流、城邑关隘,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紧迫与艰难。
此时,李积和李道宗应召匆匆而来。李积身材魁梧,步伐沉稳有力,面容刚毅,双目炯炯,眼中闪烁着久经沙场沉淀出的智慧光芒;李道宗则身姿挺拔如松,神色严肃庄重,透露出一种久经战阵磨砺出的沉稳与果敢。
李承乾见到二人,连忙起身相迎,脸上带着急切与期待:“二位爱卿,快快请坐。如今高句丽之事,朕日夜忧心,还望二位能为朕出谋划策,共商破敌之良计。”
李积拱手行礼,声音洪亮且坚定:“陛下,平定百济后,我唐军以百济为基地设立熊津都督府,如今已对高句丽形成了南北合围之势。臣以为,当下可开展小股军事行动,扰其边境,使高句丽应接不暇。如此,既能削弱其军事实力,又可损耗其国力。”说着,李积大步走到地图前,手指沿着边境线移动,神情专注而投入。
李承乾微微点头,目光紧盯着地图,仿佛要将每一处地形都印在心中,问道:“李将军此计甚妙,那具体当如何施行?”
李积目光如炬,详细说道:“陛下,可派遣精锐骑兵,如疾风般突袭高句丽边境的城邑。这些骑兵皆要身披坚固重甲,手持锋利长刀,胯下战马亦要精挑细选。待夜幕降临,趁其不备,冲入城中,掠夺其粮草物资,使其后勤补给陷入困境。同时,派出小股步兵,身着轻便铠甲,手持短刃,悄悄潜入其农田,破坏其庄稼。让高句丽百姓人心惶惶,无法安心耕种。”
李承乾听着,若有所思,转头看向李道宗:“李爱卿,你意下如何?”
李道宗沉思片刻,拱手道:“陛下,李将军之计可行。但臣以为,还需加强情报收集,广布眼线,深入高句丽内部,了解其军事部署和官员动态,以便我们更好地把握战机。”
李承乾赞同道:“爱卿所言极是。那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就交由李爱卿全面安排。”
李道宗郑重应道:“陛下放心,臣定当不辱使命。”
随着唐朝的军事行动展开,高句丽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恐慌。
战场上,唐军旌旗遮天蔽日,号角声连绵不绝。士兵们身着锃亮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刃,个个英姿飒爽,士气高昂。马蹄声如阵阵惊雷,震耳欲聋,唐军的骑兵如汹涌的洪流,向着高句丽的边境城邑席卷而去。
高句丽的守军们惊慌失措,城墙上一片混乱。“唐军来了!唐军来了!”的呼喊声此起彼伏。他们望着如狼似虎的唐军,眼神中充满了恐惧。
唐军骑兵冲入城中,喊杀声震天动地。他们挥舞着长刀,所到之处,鲜血飞溅。高句丽的士兵们纷纷倒下,根本无法抵挡唐军的勇猛冲击。
而在城外的农田里,唐军的步兵行动迅速而隐秘。他们如同幽灵一般出没,手中的短刃无情地砍向庄稼。高句丽的百姓们惊恐地四散奔逃,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
高句丽的军队在唐军的猛攻下死伤累累,曾经号称精锐的部队如今也损耗严重,战斗力大幅削弱。
时光流转,景明五年,形势再次朝着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
这一日,御书房内气氛凝重而紧张。李道宗匆匆赶来,额头上布满了汗珠,他来不及擦拭,便急切地向李承乾禀报:“陛下,泉盖苏文去世,他的三个儿子因争夺权力发生内讧,长子泉男生遣子向唐帝国求援。此乃天赐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李道宗的声音中充满了兴奋与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