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密启动了雄心勃勃、同时也极度烧钱的“盘古”EDA项目几天后,林轩并没有给团队留下太多喘息和消化震撼的时间。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EDA是强身健体的内功,但公司还需要立竿见影的外功——一款能够真正打开市场、带来利润、支撑起长远战略的新产品。
又是一个闷热的下午,芯启科技的小会议室里,核心团队成员再次聚集。这一次,气氛与讨论EDA时的凝重和惊疑不定有所不同,多了一丝对公司业务方向的关切和期待。除了林轩、顾维钧、陈家俊、黄耀龙这几位高管,还有几位在“启明一号”项目中承担了重要模块设计或验证工作的骨干工程师,他们刚刚经历了从设计到量产的完整洗礼,对于下一款产品充满了想法和疑问。
会议室的白板已经被擦拭干净,上面还残留着几天前讨论P&R算法时留下的淡淡笔痕,无声地诉说着这家小公司正在同时进行的两场豪赌。
“各位,”林轩坐在主位,目光扫过众人,开门见山,“今天我们开这个产品规划会,议题只有一个:芯启科技的下一款主打产品,代号——‘启明一号’,它的目标市场和技术方向。”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而坚决:“‘启明零号’的经历,大家都刻骨铭心。它像一块试金石,检验了我们的能力,也暴露了我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VCD解码芯片这个市场,已经是一片血腥的红海!”
林轩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我们来复盘一下。技术壁垒低,这是不争的事实。C-Cube凭借先发优势和成熟方案占据了大部分中高端市场,台湾联发科(MTK)等厂商正以更低的价格冲击低端市场,甚至一些内地有实力的整机厂商也在尝试自研或委托设计。我们作为后来者,即使解决了‘启明一号’的功耗和稳定性问题,也很难在性能或成本上建立起决定性的优势。”
“远大电子的市场反馈已经说明了问题,”他转头看向黄耀龙,“我们的芯片并没有给他们的产品带来足够的差异化竞争力。在这样的市场里,等待我们的只有无休止的价格战,利润会被压缩到极致,甚至再次陷入亏损。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也无法支撑我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技术研发,比如‘盘古’项目。”
“所以,”林轩的笔在“红海”两个字上重重画了个叉,“我们必须跳出VCD这个泥潭!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并且能够充分发挥我们技术积累和前瞻性优势的细分市场!‘启明一号’,绝不能再是一款亦步亦趋、只能靠价格抢市场的平庸之作!”
林轩的话掷地有声,为这次会议定下了清晰的基调——战略转移,寻找蓝海。
黄耀龙点了点头,打开了他的笔记本,开始汇报他这段时间根据林轩指示所做的市场调研结果。他的表情有些无奈,显然寻找蓝海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