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启明芯的全球扩张和供应链整合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公司内部那支被林轩视为“定海神针”和“未来核武器”的“盘古”EDA团队,也在A轮巨额融资的强力催化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期。
林轩深知,无论是MP3、DVD芯片的快速迭代,还是未来进军移动通信、CPU/GPU等更高复杂度领域的雄心,都离不开强大、高效、自主可控的EDA工具链的支撑。商业EDA工具虽然功能全面,但价格昂死贵、对中国企业往往还存在各种限制,更重要的是,它们的通用性设计往往无法完全满足启明芯在特定领域(如超低功耗、数模混合信号协同优化)的特殊需求。只有掌握了自主的EDA核心技术,启明芯才能真正实现设计效率的革命性提升,建立起难以被模仿的“非对称”竞争优势。
因此,在A轮融资的资金分配方案中,林轩毫不犹豫地将“盘古”EDA项目列为了最高优先级,为其倾斜了最大比例的研发预算。他给李志远和他的团队下达的指令只有两个字:“加速!”
李志远,这位曾经在硅谷巨头阴影下郁郁不得志的算法天才,如今在启明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授权和资源支持,他内心积蓄多年的技术抱负如同火山般彻底爆发出来。他向林轩和技术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极其宏大但也经过深思熟虑的“盘古EDA项目三年发展规划(2000-2002)”。
这份规划的目标,不仅仅是完善现有的P&R(布局布线)引擎,更是要向EDA流程的上下游延伸,最终打造一个覆盖数字芯片设计主要环节的、具备核心竞争力、并且高度契合启明芯自身设计需求的内部EDA平台!
规划的核心内容包括:
P&R引擎持续进化: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千万门级以上超大规模设计的处理能力和稳定性;引入更先进的时序、功耗、信号完整性、可制造性(DFM)协同优化算法;开发更智能、更自动化的布线修复功能;并开始研发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GUI)。
启动逻辑综合(Logic Synthesis)引擎研发: 这是EDA前端设计的核心环节,负责将RTL代码转化为门级网表。李志远计划组建一个新的团队,目标是开发出一款能够与Synopsys的Design Compiler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如低功耗综合、针对特定工艺库的优化)有所超越的综合工具。林轩为此甚至“友情提供”了几个关于“布尔逻辑优化”和“技术映射(Technology Mapping)”的、超越时代的算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