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蜂鸟”项目组为了早日拿下诺基亚订单而奋力冲刺、整个公司的主流资源都向功能手机SoC倾斜之际,在启明芯内部,一个更加神秘、也更具长远战略意义的项目,代号“夸父”(Kuafu),也悄然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正式进入了实质性的预研阶段。
“夸父”,取自中国上古神话中那位追逐太阳的巨人,寓意着这个项目所承载的宏伟目标和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它的核心任务,是为启明芯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储备下足以支撑公司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端、服务器、乃至人工智能)立足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可控的高性能CPU和GPU架构。
这个项目的保密级别被定为公司最高。除了林轩、赵晴鸢以及项目直接负责人王志刚(前Intel高级CPU架构师)和约翰·卡特(前图芯CTO,负责GPU架构)等极少数核心高管和技术领袖外,公司内部几乎无人知晓其具体内容和目标。甚至连项目的预算,都是从林轩亲自掌握的、未列入常规财报的“战略储备基金”中单独划拨,以确保其独立性和隐蔽性。
项目启动的“仪式”,也极其低调。没有隆重的会议,没有公开的任命。时间大约在2002年末,地点就在香港总部大楼里一间经过特殊改造、拥有独立门禁和物理隔离网络的“未来技术实验室”(Future Tech Lab, FTL)内。
实验室面积不大,只有百十来平米,里面的陈设也极其简单,除了几排高性能工作站、一台小型服务器集群、以及一些基础的测量仪器外,最显眼的就是墙上挂着的几块巨大的白板,上面已经写满了各种复杂的公式、架构图和性能分析曲线。
这一天,实验室里只有四个人:林轩、王志刚、约翰·卡特,以及一位新加入的、同样是林轩利用“行业寒冬”从硅谷某顶级图形公司挖来的、在并行计算和编译器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华人科学家,名叫周明远(Zhou Mingyuan,虚构)。他将作为“夸父”项目编译器和软件工具链方向的负责人。
“王工,卡特先生,周教授,”林轩看着眼前这三位堪称世界级的技术大牛,他们将构成“夸父”项目最初的“铁三角”核心,“今天把大家召集到这里,算是我们‘夸父’项目的一个非正式的启动会。”
“我知道,外界包括我们公司内部,可能都认为启明芯的未来在于移动通信,在于‘蜂鸟’能否成功。这没有错,‘蜂鸟’是我们未来三到五年内最重要的增长引擎和现金牛来源。”林轩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但是,我的目光,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