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第85章 长安小日子:汉平帝时期的王莽带货与小民挣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5章 长安小日子:汉平帝时期的王莽带货与小民挣扎(1 / 2)

元始五年冬的长安城,飘着细雪。西市的豆腐摊前,卖豆腐的老周边剁豆腐边跟主顾唠嗑:"听说未央宫又出事了,平帝驾崩时才十四岁,眼睛还盯着案头的《论语》呢。" 旁边卖炊饼的老李头压低声音:"谁不知道王莽那套把戏?说是安汉公,实则把朝廷变成了王家铺子,连皇帝的皇后都是他闺女。" 这话刚落,街角传来巡捕的呵斥声,两人赶紧闭了嘴 —— 这年头,说错话是要被拉去西海郡充军的。

元寿二年的夏天,长安城热得像蒸笼,哀帝突然驾崩的消息却让人心头一凉。太皇太后王政君的懿旨像长了翅膀,瞬间传遍大街小巷:"大司马董贤年少,不合众心,其上印绶,罢。" 当天夜里,董贤府中传来噩耗,这位曾让哀帝 "断袖" 的美男子自杀了,尸体被草草装入薄棺,连丧钟都没敢敲。长安百姓路过董府时撇嘴:"断袖皇帝没了,断袖大司马也跟着去了,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王家的江山啊,怕是要改姓了。"

权力真空很快被填补,新都侯王莽踩着六亲不认的步伐上位了。这位在长安城以 "谦恭俭让" 人设出道的外戚,此刻正忙着给汉平帝铺路 —— 说是铺路,不如说是给自己搭台。九岁的中山王刘衎被八抬大轿迎进未央宫,孩子望着金銮殿上的蟠龙柱直发抖,手指紧紧攥着乳母的衣角。而王莽则站在殿角,嘴角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腰间的玉带扣在烛火下泛着冷光,那是太皇太后刚赐的 "安汉公" 信物。

太皇太后临朝,实则王莽掌权。这位安汉公一上台就搞 "大赦改革",诏书里写着 "勿揪着老账不放",说白了就是:以前的事既往不咎,大家跟我好好干。但长安百姓很快发现,这诏书对权贵是蜜糖,对百姓是苦药 —— 傅氏外戚被流放合浦,董氏家族被抄家,连个像样的棺材都不许用;而王莽的亲信们则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郡守县令换了一茬又一茬,新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王莽府中拜码头。

最绝的是 "祥瑞营销"。元始元年,越裳氏派使者背着白雉进京,说是 "重译来朝"。王莽指使群臣上奏:"昔周公辅成王,越裳氏献白雉,今安汉公功德堪比周公,此乃祥瑞!" 于是王莽顺理成章地被赐号 "安汉公",封地增加两万顷,连他的家仆都穿上了绣着雉羽的服饰。卖卦的瞎子阿贵趁机在街头摆摊,举着白雉毛大喊:"白雉现世,圣人出山,安汉公要带咱们走向太平啦!" 但卖菜的王大妈不信邪:"当年成帝时也献过祥瑞,结果呢?还不是闹饥荒、发大水,祥瑞祥瑞,骗骗皇帝还行,咱们老百姓啊,还得看锅里有没有米。"

元始二年,长安城突然流行改名热。汉平帝刘箕子改名刘衎,理由是 "皇帝名字不能太接地气,合于古制"。诏令一下,长安城的老百姓懵了:"好好的箕子咋就成了衎?以后写状子都得先学新名字!" 更绝的是地名也跟着改,安定郡改成安民县,呼池苑变成安民县治所,明光宫被拆了建贫民区,连城门的匾额都换了新漆。卖豆腐的老周挑着担子找新主顾,在城门口转了三圈:"以前的呼池苑咋就成了安民县?害得我绕了二十里路,豆腐都发酸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