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隆冬,上海的天空飘着细雪,陈氏实业的车间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然而,这份忙碌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新引进的自动化缝纫机组装设备频频出现故障,原本计划提升三倍产能的生产线,如今只能维持正常产量的六成。
陈宇站在轰鸣的机器旁,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技术员老周拿着检测报告快步走来,镜片上蒙着一层白雾:"陈总,问题出在核心传动装置上。这套设备是上海机床厂首次研发的新型号,许多技术细节还不够成熟。"
"能不能联系厂家派人来修?"陈宇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焦虑。
老周苦笑着摇头:"机床厂那边也在调试改进,暂时抽不出人手。而且就算他们来了,按照现在的技术方案,故障还是会反复出现。"
消息传开,公司上下人心惶惶。财务报表显示,为了维持生产线运转,每天的维修成本高达数千元。更糟糕的是,竞争对手永昌贸易趁机散布谣言,称"陈氏实业的新设备就是个摆设",导致原本有意合作的几家外地供销社纷纷推迟订单。
深夜,陈宇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台灯昏黄的光晕下,摊开的技术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修改方案。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一张泛黄的报纸剪报上——那是去年《科技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绍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在自动化设备领域的研究成果。
"或许,我该去一趟北京。"陈宇猛地站起身,抓起电话联系订票。窗外的雪越下越大,仿佛预示着这场技术突围战的艰难。
三天后,陈宇出现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寒风中,他裹紧军大衣,在机械工程系的办公楼前徘徊许久。好不容易见到系主任刘教授,对方却一口回绝:"我们的研究成果主要用于学术,暂时没有产业化的打算。"
"刘教授,您看这是我们公司的设备运行数据。"陈宇从公文包里掏出厚厚的资料,"现在这套设备的故障率高达30%,根本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如果能将您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不仅能解决我们的困境,还能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刘教授扶了扶眼镜,目光在数据上停留片刻:"年轻人,你的想法倒是新颖。不过,科研和生产是两码事,中间的转化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资金我们出,时间我们等!"陈宇的声音铿锵有力,"只要能解决技术难题,一切都值得。"
经过整整一周的软磨硬泡,刘教授终于松口,同意带领一个五人科研小组前往上海实地考察。当他们走进陈氏实业的车间时,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工人们正在用最原始的手工方式弥补设备缺陷,整个车间弥漫着一股悲壮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