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深秋,沪市的梧桐叶开始泛黄,而天宇电子总部的会议室里气氛却如同寒冬。陈宇将最新的市场分析报告摔在会议桌上,纸张撞击桌面的声响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报告显示,欧美电子巨头联合东南亚厂商发起新一轮价格战,其产品售价甚至低于天宇电子的生产成本,同时,国外媒体开始大肆渲染"中国造芯片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实言论。
"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资本围猎。"陈宇环视一圈与会的高管,"他们想用低价倾销拖垮我们的生产线,用舆论抹黑摧毁我们的品牌。"
技术总监推了推眼镜,面露忧虑:"陈总,我们的芯片虽然实现了技术突破,但量产规模不足,成本确实难以与国外大厂竞争。纺织厂那边也不好过,欧洲市场被恶意设限,库存积压越来越严重。"
陈宇站起身,走到巨大的电子地图前,指尖划过中国沿海城市:"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国家正在推进沿海经济开放战略,这就是我们的机会。"他转身时目光如炬,"我们要在珠三角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利用政策优势降低成本;同时,开拓第三世界市场,避开欧美封锁。"
然而,计划实施的第一步就遭遇重创。当天宇电子团队前往珠三角考察时,当地政府突然收到匿名举报,称企业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原本谈好的土地合作被迫搁置,项目进度严重滞后。陈宇连夜驱车赶往北京,在国家相关部委之间奔走,用纺织厂的环保技术检测报告和电子厂的清洁生产方案,终于澄清了谣言。
就在珠三角基地破土动工的同时,陈宇又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进军汽车电子领域。当时国内汽车产业刚刚起步,核心电子部件几乎全依赖进口。"汽车芯片和控制系统,是未来的战略高地。"陈宇在董事会上力排众议,"我们要提前布局,掌握主动权。"
但这一决策立刻引来了竞争对手的疯狂打压。国际汽车电子巨头联合国内部分企业,以"技术专利侵权"为由将天宇电子告上法庭。开庭当天,陈宇带着律师团队走进法庭,面对对方律师的咄咄逼人,他冷静地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技术文档和专利证书:"我们的每一项技术,都有完整的研发记录。某些企业妄图用莫须有的罪名阻止中国企业创新,这是对市场公平的践踏!"
法庭外,陈宇还发动了一场舆论反击战。他邀请媒体参观企业研发中心,让记者亲眼见证汽车电子芯片的生产过程;同时,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发布行业白皮书,揭露国外企业的专利垄断黑幕。这场官司持续了三个月,最终天宇电子胜诉,不仅维护了企业声誉,还借此机会打响了在汽车电子领域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