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隆冬,西伯利亚的寒风呼啸着掠过雪原,位于中俄边境的"北极星"太空监测站却灯火通明。陈宇裹着厚重的防寒服,凝视着巨型雷达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光点——那是近地轨道上数以千计的卫星与太空垃圾,而其中,属于天宇航天的"星穹"卫星群正以精密的轨迹有序运转。
"陈总,北美防空司令部刚刚发布公告,要求所有非美系卫星调整轨道。"技术主管递来平板电脑,屏幕上的英文公告闪烁着威胁意味,"他们声称我们的卫星对其太空资产构成'潜在威胁'。"
陈宇冷笑一声,呼出的白雾在冷空气中瞬间凝结:"这是新的封锁手段。告诉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我们的轨道参数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绝不会退让半步。"他的目光转向远处的巨型量子通信天线,"启动'星盾2.0'计划,给每颗卫星加装主动防御系统。"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火星探测任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探测器穿越火星大气层时,突然遭遇强烈电磁风暴,与地面的通信中断长达72小时。指挥中心内,工程师们盯着黑屏的监控画面,冷汗浸透了工作服。陈宇却异常冷静,他调出"启明"量子计算机的备份数据,带领团队重新校准信号频率。当探测器传回第一张火星表面高清图像时,整个大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但欧美航天联盟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在国际航天会议上提出新的太空协议,要求对非成员国的深空探测任务进行严格审查。更致命的是,他们联合中东石油巨头,切断了天宇航天用于火箭燃料生产的稀有矿物供应。
"他们想把我们困死在地球轨道。"陈宇在紧急会议上敲打着战略地图,"但我们偏要往更深的宇宙进发。启动'夸父计划',研发新一代核脉冲推进器。"他的手指划过太阳系图谱,最终停留在木星:"下一个目标,木卫二。"
研发核脉冲推进器的过程堪称九死一生。在西北荒漠的试验场,多次发动机点火试验都以爆炸告终。陈宇索性将指挥部搬到试验场旁的简易板房,与工程师们同吃同住。当第37次试验中,推进器成功产生稳定的等离子流时,所有人相拥而泣,而陈宇的眼中只有坚定——这是人类迈向深空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