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堪破三千世相> 第1章 千金散尽不复来:李甲失算背后的恐惧逻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千金散尽不复来:李甲失算背后的恐惧逻辑(1 / 2)

《定风波·得失观》

明珠沉江见本真,玉堂春锁计中魂。

莫道妆奁金玉重,谁懂?寒窑断剑照乾坤。

枯井曾藏千斗粟,争逐,换来黄土覆朱门。

若破心头得失障,轻放,半囊风雪半囊云。

暮色四合,瓜州渡口的江水泛着暗金色的波光,李甲的青衫被江风吹得猎猎作响。他怀中揣着杜十娘临别相赠的描金妆匣,指尖触到匣上凹凸的缠枝莲纹,却像被火燎似的一颤——昨夜酒楼里孙富的话仍在耳边回荡:"携妓归乡,辱没门楣,令尊岂能容你?轻则断了月例银子,重则逐出宗祠……"这太学生望着滔滔江水,恍然看见自己十年寒窗换来的锦绣前程,正随着浪花碎成泡影。

一、得珠失珠一念间

杜十娘的故事在《警世通言》中不过五千余字,却将人性对"失去"的恐惧剖得鲜血淋漓。李甲本是官宦子弟,与名妓杜十娘情投意合,本可携美归乡。但盐商孙富抓住他恐惧"失去家族庇护"的软肋,三言两语便让这读书人方寸大乱。正如《郁离子》所言:"畏火者投渊,畏溺者赴火",人一旦陷入对某种损失的恐惧,往往会做出比损失本身更荒唐的抉择。

李甲的选择看似荒谬,实则暗合人性本能。他并非不知妆匣中藏着奇珍,但当"可能失去仕途"的恐惧袭来,夜明珠的光彩也黯然失色。这恰似《韩非子》中"买椟还珠"的典故,世人常因过度关注可能失去的"木椟",而错失真正的"宝珠"。

二、恐惧作舟渡欲海

江船上的烛火忽明忽暗,杜十娘取出妆匣时,李甲的手还在微微发抖。这描金木匣分作三层:上层是鎏金簪珥,中层堆着猫儿眼、祖母绿,最底层方是夜明珠、祖母绿佛塔这等稀世珍宝。这般设计暗藏玄机——若李甲能看透表层浮华,自会明白何为真正不可失去之物。可惜他只见孙富口中的"千两白银",却不见这价值万金的真心。

这让人想起《吕氏春秋》记载的楚人失弓:楚王猎场丢弓,臣子欲大索三日,楚王却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李甲若能有此等胸襟,何至于为可能失去的虚名,断送眼前实实在在的情义?正如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悟:"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可惜世人总在得失间乱了方寸。

三、百宝箱中照人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