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堪破三千世相> 第8章 乌台诗影——东坡居士黄州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章 乌台诗影——东坡居士黄州谪(2 / 2)

2. 交游太杂:与新旧两党皆有唱和

3. 性情疏阔:未藏《钱塘集》等敏感文稿

观此当悟:

文墨当设"避雷针":如白居易编集时自删讽喻诗

交游需划"楚河界":似范仲淹"朋党论"划清立场

言行要备"护身符":学司马光着《资治通鉴》不涉时政

破局要诀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东坡晚年"尽焚少作",实为破局之道。更深层策略有三:

1. 化剑为犁:将政治讽刺转为《东坡志林》的谐趣

2. 借势造势:借赤壁二赋塑造超然形象

3. 以柔克刚:用"回首向来萧瑟处"消解迫害

最堪玩味者,当是沈括献《钱塘集》构陷苏轼。这位科学家晚年隐居梦溪,却在《梦溪笔谈》中详录乌台诗案始末。其中暗藏机锋:"以诗定罪者,犹以尺量海。"恰似预言自己死后被指为"壬人"的遭遇,正应了苏轼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黄州雪堂的梅树第三次开花时,苏轼收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手稿。他在《赤壁赋》眉批处添注:"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忽见砚中倒影不再是囚徒,而是头戴笠屐的东坡居士。这转变印证了《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智慧——当文字成为枷锁,便以更瑰丽的文字熔铸钥匙。

正如杨万里后来评价:"东坡诗文,自乌台后别开生面。"那些险些害他丧命的才情,终在赤壁江声中涅盘重生。而御史台柏树上栖息的乌鸦,千年后仍在提醒文人:莫忘"诗案惊魂日,犹有写书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