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堪破三千世相> 第15章 竹简帛书外的薪火相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竹简帛书外的薪火相传(2 / 2)

某夜暴雨浸毁书库,公孙衍抢救周朝甲骨时,发现龟甲背面刻着"试刻牛骨"的卜辞。他恍然惊觉,先祖所谓"正统"的竹简,实为取代甲骨的新兴载体。雨打纸窗声里,蔡侯纸上的墨迹竟与甲骨裂纹暗合,仿佛文明基因的隔世重逢。

代际冲突的本质,是对"文明"定义的认知差异。老派将特定载体神圣化,源于对文化连续性的焦虑;新派则视载体为工具,追求知识传播的效率。实则如《文心雕龙》所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从甲骨到云计算的媒介变迁,始终未改"以文化人"的终极追求。

市井书声

这场文脉之争成了太学门外的谈资。老儒生痛心疾首:"纸书轻浮,安能传世?"商贾却精打细算:"运百卷竹简的耗费,够买千斤白纸!"最妙是茶肆说书人,他拍着醒木道:"昔年李斯废六国文字,如今蔡侯革竹简旧制——这文字啊,专爱踩着旧尸骨长新芽!"

霜降祭字圣日,书肆街来了位西域胡僧。他抚着竹简纸书叹道:"我天竺贝叶经刻《吠陀》,中土纸书写《论语》,皆是渡人舟筏。"仓颉像前的烛火忽然爆出灯花,将胡僧袈裟映得宛如经卷。

市井评议如文明演进的注脚。守旧派以"传世"为名抗拒变革,却遗忘所有经典皆曾是新载体。少游的纸书革命,恰似佛教传入时的"格义"——用新瓶装旧酒,反使老酒更醇。代际和解的密钥,在于《坛经》所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载体可变,文心永恒。

五、薪火新传

转机始于一场宫闱大火。兰台藏书阁遭焚,急需抄录天下典籍。公孙衍的竹简修补缓不济急,卫少游的纸书抄写却错漏百出。危急时刻,老匠人忽将韦编技法用于纸册装订:"以简牍之慎,佐纸书之速!"

当万卷新书送入东观时,竹纸合璧的装帧惊艳朝野。公孙衍在最后一册题跋:"简牍载魂,纸张传魄,魂魄俱全,方为文脉。"卫少游则补注:"魂兮溯古,魄兮追新,薪火相传,在乎一心。"

暮色中的书肆街飘起墨香,公孙衍教幼孙辨识甲骨文,孩童却用纸折出活字模型。老匠人眯眼望去,但见晚霞中龟甲裂纹与活字排版交错,恍如仓颉与毕昇隔空对弈。夜风掠过新旧书卷,带着竹香与纸腥,在"文脉千秋"匾下缠作一股,恰似文明长河在裂谷处迸发的飞瀑——每一滴水珠都在坠落中,折射出下一段河床的模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