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堪破三千世相> 第7章 书肆盗文记——寒门学子的字纸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章 书肆盗文记——寒门学子的字纸泪(1 / 2)

"青衫破帽,残烛孤照,文章字字心血熬。忽见那,富贵郎,金殿对策句句妙,原是偷我书稿换紫袍。"

残烛照破寒窗苦

绍兴城西的破庙里,周子安借着漏进的月光誊写策论。纸是坟场捡的祭纸,墨是锅底刮的烟灰,唯有那支秃笔,是母亲临终前拆了嫁衣上的金线缠的笔斗。他有个怪癖:每写三行必蘸清水,说是怕浊墨污了圣贤字。那夜他正写《治河策》,忽闻瓦片坠响——原是野猫踏翻了屋脊的镇纸。

这书生却不知,书肆王掌柜早盯上他的文章。那日他在"墨香斋"当旧书,掌柜瞥见稿纸边角的批注,眼珠一转:"小友这字纸,老夫愿出三文钱一斤。"周子安攥着换来的黍米饼,怎料自己写在《盐铁论》夹缝间的治水方略,已被掌柜连夜拓印成册。

金殿对策盗文章

科考放榜日,满城哗然。头名竟是盐运使的侄儿崔明远,可那纨绔连《禹贡》都背不全。周子安挤在榜下,耳中飘来句:"崔公子那篇《江河疏浚论》,把黄河水患比作血脉淤塞......"他浑身发冷——这比喻分明是他那夜喂野猫时,见庙檐漏雨冲出的沟壑所悟!

更绝的是,崔明远在鹿鸣宴上侃侃而谈:"治水如医者切脉,当通其壅塞......"这话与周子安写在破庙墙缝的涂鸦一字不差。恰似《庄子》里"盗亦有道",只不过这回盗的是文脉。周子安冲去书肆理论,却见自己当掉的旧书早被掌柜烧成灰烬。

墨痕深处隐惊雷

周子安蹲在鉴湖桥洞撕书稿,纸片顺流漂成白幡。忽见个老渔夫捞起张残页,眯眼念道:"河道淤则民怨沸,吏治腐则国运衰......"这正是他被盗的原文!老渔夫嘿嘿一笑:"后生可听过《战国策》'鹬蚌相争'?何不学那渔翁?"

当夜,周子安翻出所有草稿。在烛火侧照下,那些被清水写过的字缝里,竟显出朱砂批注——原是他在破庙捡的香灰混了鸡血写成!《治河策》"导流"二字旁,暗注"今之河工皆导银入私囊";"筑堤"句侧,藏着"官堤不如蚁穴固"。这"阴阳文"的功夫,还是跟城隍庙测字先生学的障眼法。

字纸灰中见青天

三年后,崔明远外放河工督办。上任首日便撞见个刺头河工,那人捧着《河防通议》,句句戳他痛处:"大人曾写'治水如医国',怎容得胥吏在柳桩里填芦花?"

崔督办冷汗涔涔时,幕僚中走出个青衫文书——正是周子安。他袖中滑落本《河工考》,封皮却是当年的残稿:"东翁莫忧,属下有份《阴阳治水注》,可解困局。"

堂前众人只见崔大人妙语连珠,哪知每句话都从周子安的暗注里化来。这招"借尸还魂",暗合《鬼谷子》"飞箝之术"。后来江南河道衙门传抄起《治水真解》,序言写道:"真言如草种,瓦砾堆里亦能生。"

字纸乾坤里的文脉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