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我登上市政厅的观景台。下方的招聘现场依旧灯火通明,求职者们排着长队等待AI面试,队伍中富二代与打工者并肩而坐,讨论着火星的机遇与挑战。沈明薇的商业银行流动服务车穿梭其间,为通过初筛的人才办理星际账户;沈舒带着游戏团队在现场举办“通关挑战赛”,欢呼声此起彼伏。
通讯器震动,堂哥沈明远发来视频。他站在火星某偏远县城的工地上,身后是正在崛起的量子实验室:“知意,这里太缺人了!当地居民自发组织‘老带新’,教新来的工程师适应火星环境。”画面切换,一位来自地球的富二代正笨拙地操作着采矿机器人,旁边的火星原住民大叔笑着纠正他的姿势,两人的对话中夹杂着中文、火星语与英语。
“明远,把这些画面同步到地球。”我轻声说,“让所有人看看,火星不是资本的独角戏,而是属于每个开拓者的舞台。”晚风掠过耳畔,带来远处生态森林的草木清香,我望着星空下忙碌的人群,突然想起百年前地球大航海时代的盛况——此刻,我们正站在星际文明的新起点,而这些跨越星河而来的追梦者,终将成为改写历史的力量。
当全息通讯器再次响起,沈宁传来最终筛选结果:200名工程师中,富二代与普通人才各占50%,他们来自全球37个国家,专业涵盖量子物理、生态工程、星际建筑等领域。“姐,”沈宁难得露出笑意,“这次招聘,或许真的能打破延续千年的阶级壁垒。”
我望向城市天际线,那里,新落成的“人才纪念碑”正在量子灯光中缓缓升起,碑身镌刻着一句话:“星辰大海,属于每个敢摘星的人。”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无数双眼睛正通过直播注视着火星,他们心中的火焰,终将汇聚成照亮整个银河系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