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12月10日,火星长安首都伍号别墅的书房内,量子屏幕在寂静中泛着幽蓝的光。我坐在悬浮椅上,目光紧锁着全息投影里那个遥远的星球——它悬浮在星河深处,宛如地球的镜像,蔚蓝的海洋与翠绿的大陆板块在星光照耀下流转着令人心颤的美丽。
“沈总,这可不是普通的发现。”王思聪的全息投影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他身后的星际地图上,一条金色的量子跃迁航线正闪烁着,“凭借最新的量子折叠引擎,我们能在一天内跨越1000光年的距离。这颗星球的大气成分、重力参数与地球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连磁场波动都如出一辙!”
李小姐推了推智能眼镜,调出详尽的勘测数据:“更惊人的是,星球上未发现任何原生生物痕迹。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零开始规划,将地球上的五大洲文明完整复刻!”她的指尖在虚拟屏幕上滑动,一幅幅城市蓝图随之展开——北美洲的科技都市、亚洲的古典园林、欧洲的文艺复兴建筑群,在量子建模中逐渐成型。
我深吸一口气,思绪瞬间飘向地球日益拥挤的城市。80亿人口的压力,让每一寸土地都显得弥足珍贵。而此刻,这个被命名为“新伊甸”的星球,就像宇宙馈赠的空白画布,等待着人类用文明的笔触去描绘。“启动‘诺亚方舟’计划。”我果断下达指令,“通知地球联邦政府,我们需要召开紧急会议。”
三小时后,星际会议室内,全息投影里汇聚了全球政要与商界巨头。当“新伊甸”的影像出现在屏幕中央时,整个会场陷入了长达十秒的寂静。“各位,”我站起身,声音在空间中回荡,“这不仅是一次殖民行动,更是人类文明的一次伟大实验。我们将在新伊甸上,构建一个没有历史包袱、融合全球智慧的理想国。”
讨论声此起彼伏。有人担忧星际移民的技术难题,有人质疑文化复刻的可行性,直到沈宁调出星火集团的储备方案:“我们已研发出‘文明数据库’,能通过量子扫描技术,将地球上的建筑、街道、甚至一草一木都精确复制到新伊甸。至于移民,火星开发的经验足以支撑我们建立高效的星际运输网络。”
会议最终达成共识:由星火集团牵头,联合全球力量开发新伊甸。消息一经公布,地球瞬间沸腾。社交平台上,#新伊甸梦想家园#的话题阅读量以亿为单位飙升,无数人开始畅想在孪生星球上的新生活。一位网友留言:“终于有机会在没有污染的天空下,看到故宫与自由女神像并肩而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