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11月14日,长安首都的量子通讯塔闪烁着金色光芒,一则消息如超新星爆发般震撼星际——小米代工厂正式宣布进军月球、金星与木星,将尖端科技的生产线铺展至星辰之间。全息新闻画面中,装载着纳米建造机器人的“智造号”星际货船腾空而起,船身喷涂的“小米星际工场”LOGO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宣告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
我站在长安首都的“星际工业指挥中心”,注视着全息沙盘上跳动的红色光点。这些光点代表着小米代工厂的星际扩张版图:月球静海基地的3D打印工厂正在利用月壤制造量子太阳能板;金星赤道工业区的恒温车间里,纳米机器人组成的银色洪流正组装着最新款的反重力飞行器;而在木星轨道的巨型空间站内,工程师们将木星大气中的氦-3转化为清洁能源,为生产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沈市长,小米星际工场的首批产品已完成质检!”AI管家的声音中带着兴奋,全息屏幕弹出产品数据:月球制造的量子太阳能板转化率达到99.7%,是地球同类产品的三倍;金星生产的反重力飞行器采用了第八代超导体,能耗降低80%;木星基地出品的氦-3电池,续航能力足以支撑星际飞船往返地球与火星十次。更令人瞩目的是,所有工厂均采用“零污染闭环系统”,生产废料被转化为建筑材料或生态肥料,真正实现了星际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场星际工业革命的浪潮,也悄然改变着移民群体的命运。在火星的“新伊甸绿洲城”,曾经趾高气扬的A国富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活转变。当他们放弃地球的奢华庄园,移民火星时,本以为能凭借财富继续过着优渥的生活,却没想到被现实狠狠“打脸”。新伊甸实行的“文明贡献积分制”打破了金钱的壁垒,在这里,只有参与生态建设、科技研发或公共服务,才能获得资源分配权。
曾经的华尔街金融大鳄约翰,如今在火星的新能源农场驾驶着量子拖拉机。他的智能手环实时显示着工作进度,每开垦一公顷土地、培育一株抗辐射作物,都能积累相应的积分。“刚来的时候,我以为能用钱买到一切,”约翰在全息采访中苦笑,“现在才明白,在这里,双手创造的价值远比银行账户里的数字更珍贵。”
而在新能源领域,火星正成为创新的热土。小米代工厂与当地企业合作,推出了专为火星环境设计的“星尘”系列新能源车型。这些车辆配备了量子太阳能与核电池双动力系统,车身采用纳米记忆金属,能根据地形自动变形;车内的生态循环系统,让乘客在穿越火星峡谷时,也能呼吸到新鲜氧气。当首批“星尘X9”在火星奥林匹斯山脚下试驾时,全息直播吸引了全球二十亿观众,弹幕刷屏:“这哪是车,分明是移动的星际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