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淮说着,拉陶行简去藏书阁。
“听说最近来了一批新书,我们去看看吧,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确实有收获。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批新书是郡城知府通过募捐得到的,不仅青萍县的县学有,其他县也有。
书籍大多是四书五经,但注疏的版本都不一样。
“师弟,你看这是什么?”
突然间,陶行简拿着一本诗文惊呼道,“师弟,这不是你写的诗文吗,我记得这首诗是你县试之后,默写给夫子的。”
沈淮一看,还真是自己的诗文。
而且不仅一首。
他惊道,“我的诗文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会不会是你中了小三元,有人去收集你的诗稿?”
“有可能。”
沈淮想了想,干脆拿着诗文集去找守阁人。
守阁人是一名告老返聘的老秀才,听到沈淮的问题,还一脸奇怪的看着他,“连中小三元者,县志单开一页你不知道?”
我不知道!
沈淮摇头头,然后诚心请教,“还请老先生解惑。”
原来,连中小三元是要载入县志的。
这是极大的荣耀。
虽然县志无法跟史书比拟,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照老秀才的说法,你人都入县志了,你的诗文自然要流传出来,让大家知晓并宣扬。
“这是新修的县志,你可以拿去看看。”
接过县志,沈淮立即翻看。
真如老秀才所言,县志给他单开了一页,里面详细介绍了他的求学经历,就连他家种的黄芽菜、制作的腐乳、酿制的酒都有提到。
沈淮还看到启蒙恩师小魏夫子的名字,还有宴席当天提到的《齐民要术》也出现在里面。
看到这里,沈淮似乎懂了。
县志是知县直接编撰,或者是知县组织编撰的。
上面的内容,很真实。
看完自己的那页,沈淮又翻看其他内容,却意外看到了‘杨光耀’的名字。他是乡试解元,两榜进士,目前在南方的一个县做知县,正七品官员。
沈淮继续翻看。
除了在科举上颇有建树的人物,也记载了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