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学的岁考一般安排在十一月末。
考完,开始放岁假。
这个考试,不仅涉及个人荣誉和奖学金,所以各位学子都很努力,争取考个好名额。
沈淮也不例外。
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学习计划。
卯初起床,练枪三刻钟,卯正晨读,辰初上课,课后去藏书阁看书,下午上课,课后继续去藏书阁看书,晚上练字,总结归纳。
睡前回忆一遍白日所学,不懂的地方,留到第二天请教夫子。
除此之外,他还去墨香阁买真题。
墨香阁没有的,他便花钱请掌柜帮忙搜罗。
这期间,他看过两次邸报,结合上面的内容,试着给自己出题,写相关的杂文策论诗赋。
大家见他努力,也跟着卷起来。
尤其是同宿舍的陶行简,看到沈淮的作息和学习状态,一下子就想到了备战县试院试的那段时光。
他不禁笑道,“难怪你总说,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我今天算是明白了这句话的含金量。”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沈淮没抬头,“师兄,我也不想努力的,实在是县学给的太多。”
岁考的目的,实则是在筛选。
能杀出重围者,才能得到关注和资源倾斜。
因为这些都是参加乡试的潜力股。
陶行简笑道,“你还在乎那二两银子啊?”
“县学奖励的二两,那是普通的二两吗?”沈淮抬头,“我卖黄芽菜挣得二两,是血汗钱;县学奖励的二两,是荣耀。
拿回家,我爷爷奶奶都得把它供起来。”
“师弟,听你这么说,我也要发力了。”
之后,两人没在说话,奋战到半夜。
林致远看到大家这么拼,直接从家里 搬到宿舍,每天下课便跟沈淮组团学习,渐渐的,这个团队越来越大。
不仅甲班有人加入,还有丙班和乙班。
自从沈淮的课程表被同窗无意看到之后,大家便悄悄给自己也定制的一份,奈何定力不足,干脆按照沈淮的步调来。
抱团学习的好处就是,不懂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讨论不出结果,可留到课间请教教授,大家共同进步。
众学子的表现,教谕和教授都看在眼里,欣慰不已。。
甚至觉得,若是县学一直保持这种学习风气,乡试考中有望。
尤其是教谕,知道沈淮搜罗各种真题之后,便与几个教授和直讲商议,给学子多布置课业。
于是,众位学子的作业多起来。
今天写诗赋题目,明天写律赋,后天写策论,大后天写经义题。
大大小小的题目,严格按照乡试的标准走。
搞得众学子掉了很多头发。
“最近这是怎么了?”温书的时候,有个学子忍不住吐槽道,“教授和直讲去年不是这样的,怎么今年老布置课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