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于战争的理解一直都恪守着一个原则,那就是:
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一定能是人,而不是物。
在他看来,只要有了人就能够拉起一支部队;有了部队有了组织,枪支弹药的问题就总能从敌人那里得到解决。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跟一个世界帝国比拼武器科技,更不是去跟一个成熟的工业国比拼工业实力。”
“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人的优势来抵消掉敌人在场外的影响。”
“说人话就是,我们不需要彻底地消灭这一路的敌人,只需要把他们给彻底陷在埃迪乌斯山脉这个地方就可以了。”
手指着身后的地图,叶格林着重敲打了铁路线的所在的位置。
给自己点了一烟斗的烟,他吸了一口之后解释道:
“我们的敌人在铁路沿线肯定是要布置了兵力的,但是我不相信这么长的铁路线他们能每一段都照看到。”
“不需要像沃尔夫格勒北面那样彻底破坏掉所有的铁路线,我们只需要找个机会抽他几节枕木,推倒一节铁轨。”
“那么我们的敌人呢?”
“肯定是要花一整个下午去修,这样一来不就拖延了敌军的行进速度了吗?”
而且也不光是破坏,哪怕是敌军带着武装人员护送车辆,革命军也同样有办法。
因为是山区铁路的关系,在这条铁路线的很多地方都是没法在两侧走人的。
这也就造成了敌军想要武装护送就必须把战斗人员都给装在车厢里,等战斗发生之后再放出来。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革命军甚至都不需要击毙敌军,只要提高战斗的烈度把敌人给逼迫下车就行。
“帝国军那帮人别的不行,摆阵仗的功夫却是了得的,这一下一上没个半小时肯定搞不定。”
“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战略战术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叶格林的在埃迪乌斯山脉的战略一开始就是不是以击毙敌人为目标的,同样也不是以彻底破坏这里的铁路线为主要目的。
他就像是一个“劫匪”一样,意图绑架这条铁路线,以此来要挟帝国军在这个战场投入更多的兵力。
而帝国那边一旦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到维护铁路线安全上去,那么就势必会产生相应的沉没成本。
只要革命军不彻底破坏铁路,只要革命军不去占据扎里亚斯克和铁路沿线的重要交通枢纽,只要革命军还留着山脉出口的敌军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