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州城中,常备守军三万人。
前番一场混战,折损了五千人。
庆元和韩超都很清楚,两万五千人要守住六万兵马的进攻,只是理论上能成功而已。
实际上经过上次一战,他们对安北军的战力十分清楚,何况还有那让人无法抵抗的火器存在。
所以,他们对于守住庆州,虽然积极,但保持悲观态度。
庆元这几日忙得不可开交,在他威逼利诱之下,招募了五千青壮协助守城,又从附近州县搜刮了六千兵马,一同进入庆州,抵御安北军。
此刻城内兵马,不增反减,来到三万六千人。
但考虑到那些临时征召的青壮顶多充任辅兵,帮着搬运擂木炮石等物,加上赶来相助的士兵良莠不齐,满打满算,城内有作战能力的正兵,还是三万人。
但是比起此前的班底,金勋、崔鼎战死,无数偏将裨将殒命,赶来的统制官等,不堪大用,所以指挥的压力,全都要押在韩超一个人身上。
这种情况下,他们如何乐观得起来。
尤其是受损的士气十分要命,他们经过三天调整,也没能完全恢复,只能勉强让他们保持作战姿态。
但是此刻见安北军前来,他们还是免不得未战先怯,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韩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尤其是晋州兵马投靠安北军后,获得了巨大好处,让底层士卒很是心动。
韩超根本不敢施压,只能用升官、赏金等奖励机制来维持他们坚定立场。
但是谁都看得出来,跟安北军死战,或许可以杀敌建功,但是代价也是巨大的。
能立功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只怕会白白牺牲,成为此战炮灰。
反之,若是投靠安北军,那是人人都有好处拿,家家都有土地分,十分明显的利害关系,他们都看得出来。
所以,他们不仅怕死,更怕死得没有价值,若是不能拼得巨大军功,让一家人无后顾之忧,那就是不值得丢掉这条性命。
但若是投诚安北军,将这些当官的抓起来送给对方将领,获得的奖赏只怕不会少,而且风险小得多。
但需要背上卖国求荣的骂名,人品会受到谴责。
只是看如今局势,这高丽怕是要亡国了,这片土地,以后是安北军的天下,他们在新朝当兵,名正言顺,骂名似乎也可以自然消除啊!
一本万利!
这些士卒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这个词语。
只是,要站出来执行此事,却需要一个有足够威望和能耐的人,他们自认为自己不是那个天选之子,所以都没有轻举妄动,而是都在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