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不知道,很容易就会将二人搞混。
但其实,二人没什么关系,甚至为人也是大不相同。
先说张俊,历史上他是广大读者朋友耳熟能详的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出身贫庶,少年从军,十六岁岁时充当弓箭手。
宣和年间,在与西夏作战及镇压山东李太、河北武胡等农民起义的战斗中,累功迁武德郎。
靖康元年,金人攻太原,其随种师中往援。康王赵构任兵马大元帅,张俊即率部往从,擢元帅府后军统制。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任御营司前军统制。苗傅、刘正彦政变之中,宋高宗被废,张俊与韩世忠等在张浚节制下,平定事变,升为御前右军都统制,拜节度使。
建炎四年,张俊守明州城,一度击退来犯金兵,获高桥之捷,旋因完颜宗弼反扑,弃城逃遁。
次年,为江淮招讨使,讨伐叛将李成,并多次挫败伪齐的侵扰。时与韩世忠、刘锜、岳飞并为名将,所部称张家军。
绍兴十年,金军南侵,宋诸军迎击,其部将王德收复宿州、亳州。后张俊迎合高宗、秦桧解除诸将兵权的意旨,旋即撤军。
次年,首请解除兵权,授枢密使。又排挤刘锜,追随秦桧制造伪证,促成岳飞冤狱。后罢枢密使,进封清河郡王,备受高宗宠遇。二十一年,拜太师。于二十四年六月卒。
纵观其一身,本事是毫无质疑的,但人品和德行是十分有亏的。
先有弃城而逃的“壮举”,随即有逢迎谄媚之“气节”,之后更是有排挤同僚、助纣为虐、陷害忠良的“功绩”,因此,看官老爷们心中大致是不能接受他与岳飞、韩世忠齐名的。
再说张浚,那是南宋名臣、学者,进士出身,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等职。
苗刘之变时,与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
建炎四年,提出经营川陕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
在川陕三年,虽于富平之战中大败,但训练新兵,任用刘子羽、赵开、吴玠等抵御金军,也使江淮也赖以安宁。
后除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部署沿江、两淮诸军防御,并谋求北伐。
淮西军变后引咎求罢。秦桧及其党羽当权时,谪居近二十年。金帝完颜亮南侵时再获起用,奉命督师北伐。虽初战告捷,但因部下将领不和,于符离之战大败。
旋即再相,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为主和派排去。隆兴二年,张浚病逝,享年六十八岁。累赠太师,谥号“忠献”。
张浚自南渡之初,即以从龙功臣的身份,一度深得高宗、孝宗信任,被称为“中兴之佐”“长城”。
一生虽屡次起落,但两度执政,出将入相,与南宋初年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息息相关。
时人及后世围绕其个人性格及建立事功,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誉之者赞为“身兼文武之全才”,“中兴以来,一人而已”,将其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批评者则指出他托名恢复,大言误国,忌贤害能,志大才疏,“无功可言而罪不胜书”。堪称南宋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