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都市小说>1980年我回来了> 第132章 嘎斯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2章 嘎斯灯(2 / 2)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值中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农村地区以及城市街道普遍面临电力短缺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简便实用的照明工具应运而生,并迅速普及开来,它就是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嘎斯灯”的照明设备。

追溯“嘎斯”一词的来源,实际上是源于英文单词“gas”,意为“气体”。这种灯具的核心工作原理是利用碳化钙,也就是俗称的电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易燃的乙炔气体,随后通过点燃乙炔气体来释放出明亮的光芒,为人们提供照明。

嘎斯灯的外形设计颇具特色,类似于一个小巧玲珑的铁壶,并且配备有一根细长的导气管。其内部结构巧妙地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用于盛放清水,而下层则用于填充作为反应物的电石材料。使用时,当电石与水接触并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乙炔气体便会通过导气管释放出来,只需轻轻点燃,便能照亮周围的环境。

此外,嘎斯灯在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油烟,具有清洁环保的优点,同时还具备良好的耐风雨性能,使其在户外环境中也能稳定工作,实用性非常强。然而,嘎斯灯并非完美无缺,其在使用过程中会散发出一种较为刺鼻的气味,这可以说是它唯一的不足之处。

从本质上讲,嘎斯灯这种人工制作的照明工具,可以被视为早期家庭利用天然气的雏形,它代表了人们在能源利用方面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在那个电力资源匮乏的年代,嘎斯灯一度成为户外照明的首选,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特别是在七八十年代,它经常被用于生产队的夜间大会,为村民们提供照明,方便他们进行会议讨论和政策学习,同时也被用于物资分配的现场,确保分配过程的公平公正。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城市街道中的电力供应逐渐恢复,农村地区也开始供应电力,嘎斯灯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一部分。

而对于当前夜市所面临的照明问题,都哥认为,正好可以充分利用嘎斯灯耐风雨的这一显着优点,有效地解决夜市的照明需求,为商户和顾客提供一个更加明亮和安全的交易环境。

在都哥一声令下,其手下的众多小弟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将老大的吩咐传达下去。很快,各家各户的库房就被彻底翻了个底朝天,一把把积满灰尘的嘎斯灯,以及一包包存放已久的电石材料,被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夜市当中。这些嘎斯灯,在经历了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闲置之后,表面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蛛网和厚厚的灰尘,显得陈旧而破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