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龙安心就被一阵引擎声惊醒。他裹着蓑衣钻出老虎洞,看见三辆越野车歪歪扭扭地停在泥泞的山路上,车身上贴着某电视台的台标。
一个穿冲锋衣的年轻女记者正对着镜头做报道:"……这就是一夜爆红的'地龙烘干系统',传统智慧与现代困境的完美结合……"
她身后的摄像师突然惊呼一声——脚下一滑,整个人栽进了泥坑,昂贵的设备溅满泥浆。龙安心赶紧跑过去帮忙,手刚伸出去,女记者却猛地拦住他:"别动!这是进口设备,维修费够买你们十台烘干机!"
龙安心的手僵在半空。
"王记者!"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从第二辆车跳下来,踩着泥水快步走来,"注意措辞!"他转向龙安心,递上名片:"省电视台《乡村振兴》栏目组,我是制片人老陈。"
龙安心接过名片,发现背面用铅笔写着:【你父亲是不是叫龙建国?】
他猛地抬头,老陈却已经转身指挥拍摄去了。
拍摄持续了一整天。栏目组要求重现"暴雨夜抢救设备"的场景,但合作社的妇女们死活演不出那种"绝望感"。
"要哭!哭懂吗?"女记者不耐烦地比划,"想象你们的心血全毁了!"
杨婶抱着孙子嘀咕:"那晚光顾着逃命,谁有空哭啊……"
更荒唐的是烘干环节。导演坚持要务婆一边添柴一边唱古歌,可地龙系统实际运行时根本不用人盯着。务婆被折腾得恼了,突然用苗语骂了句什么,抄起烧火棍就要赶人。
"别别别!"老陈赶紧打圆场,突然从包里掏出个旧信封,"老人家,您看这个……"
务婆接过一看,竟是张泛黄的老照片——年轻的龙父站在同样的地龙灶前,身旁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两人举着图纸笑得灿烂。
"这是我?"老陈指着眼镜青年,"二十五年前,我是省报实习记者,来报道扶贫项目……"
照片背面写着日期:1998年7月15日。龙安心算了一下,那是父亲去世前三个月。
节目播出当晚,合作社的卫星电话被打爆了。订单从全国各地涌来,最夸张的是个日本客商,要订五十吨"用古法烘干的有机刺梨",还附了张手绘设计图——包装盒要做成鼓楼形状。
"这哪是买果脯,"吴晓梅抖着图纸,"这是买我们的文化!"
兴奋劲儿还没过,阿勇突然举着手机冲进来:"龙哥!出事了!"
某短视频平台上,一条"揭秘地龙烘干真相"的视频正在疯传。画面里,一个戴口罩的"业内人士"指着他们的老虎洞说:"……这种土灶重金属超标,烘干食品会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