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民过了几天没羞没臊的日子,就开始了工作,他打算做数控机床了,于是开始四处收集资料,确定方向。
沈抗战和苗翠翠跟着他到处跑,沈抗战负责他俩的安全,苗翠翠负责记录他找到的资料和各种实验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于是把维修的事情交给下面人去做,实在是搞不定的再找他。
要想做数控机床,最重要的就是控制系统,要想做控制系统,有两个办法:一是用电子管,二是用晶体管。
并且今年四九城第一机床厂和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已经研发出来了,当时在中国数控机床领域的空白纸页上,开始写下:第一台。
当时,在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试制成功数控机床。
试制这样一台机床,美利坚用了4年时间,腐国用了两年半。
当时“数控”这种尖端技术对我们是绝对封锁的。
这台机床的数控系统,当时在中国是第一次研制,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样机和较完整的技术资料,唯一有用的就是当时邹教授从苏联考察回来,带来了一张广告纸,纸上面印有苏联数控机床的照片,机床旁边有一个比成人稍矮的机柜,是数控系统,广告上还列了几条数控机床的性能指标,但没有给出数控部分的结构框图,尽管如此,广告对我们还是有用的,九位专家还是凭借着这些硬生生的造出来我没的第一台数控机床。
王为民作为五道口的学生,自然能看到这台机床,控制系统用的是电子管,这种现在看来极其简陋的机床,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先进。
五道口的学生还有一些好处,就是能在学校里了解到世界的先进科技,比如:1950年出现的双机晶体管,1953年出现的晶体管助听器,1954年出现的晶体管收音机,包括今年,美利坚的德州仪器的JackKilby建立第一个集成电路,把连接在一块硅上的两个双机晶体管组成 ,可能这时他们自己都不一定想到,集成电路和晶体管的发展会这么的快。
王为民大致知道方向,剩下的就是四处请人了,先是找了材料学的老师们,让他们帮忙收集制作的半导体材料,这是制造晶体管的硅是关键。
同样把以前的教授也请了过来,要想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
王为民让李怀德找了个厂里角落新建了个厂房,这个厂房与其它厂房不同,无论那里看着就是干净,没有一丝尘土,但这样还不够,不能做到无尘车间无尘标准。
后世的常识:半导体制造对环境的要求极高,空气中的尘埃、微粒都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但现在没办法,只能先这样了。
怎么制作硅单晶炉经过大家的实验,终于制作了出来,
接下来,王为民和团队开始着手制作单晶硅。他们先将收集到的半导体材料进行提纯,得到高纯度的硅。然后,利用硅单晶炉进行拉晶,得到硅单晶棒。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温度和精确的控制,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他们终于成功制作出了硅单晶棒,有了单晶硅,再加上一些合金,就能制作晶体管,这个非常容易。
有了晶体管,可以制作晶体管计算机,现在美利坚已经在做了,现在全国都在喊着“赶英超美”,自己也要努力一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