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速度,已经算是这个时代军队的常态了。
但是正如孙可望所言,来不及了。
李定国对大西军不管是将领,还是营地风格,都是太熟悉了,熟悉的就好像回家一样。不攻则矣,攻则水银泄地,几乎无所不克。大军还没有集结,李定国就打到门前了。
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没有集结的军队,都等于零。
所以,孙可望明明感觉到自己大军人多势重,此刻却在被李定国用人多势重欺负。
此刻孙可望要到紧要关头了,他面对着不同的选择,要么死磕到底,他带着万余人坚守中军,命令各部就地坚守,等到天亮之后,再做反攻的准备。要么就撤退。
如果是坚守的话,说实话孙可望没有那么多的信心,因为面对的人是李定国。
彼此多年兄弟,孙可望自然知道李定国是什么样的人,李定国一定会在今夜结束战斗。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将自己的命填进去。
每一个能打胜仗的将军,都有一种敢豁出去的狠劲。
孙可望有一种预感,他如果留下来,根本守不住这一夜。
但是撤退,他也不想。
原因很简单,他这一撤,留在这里的数万士卒,都要付之东流了。不敢说他们都会投降李定国,但是最少不会出现在孙可望的作战序列之中了。这个损失太大了一点。
一时间,孙可望犹豫了。
而好决断,坏的决断,都不是最糟糕的决断,唯独犹豫不决才是最糟糕的决断。
孙可望在不自知的情况之下,就做了最糟糕的决断,他耽误了时间。
等前军全部溃败,这才回过神来。
此刻在连番的胜利之下,这些土司兵都打疯了。他们反而越过了李定国本部人马冲在了最前面。
这种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就是这样,容易被情绪掌控,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之下,拼命贪多,就好像是脱缰的野马,连将领都拉不住。很容易被伏击。而此刻李定国将本部人马都留了一步。
想让他本部人马有一丝喘息之极。
从开战到现在,李定国本部万余人,都是扛大梁的,冲锋在前,此刻虽然还没有到脱力的局面,但是已经有些疲惫了。
这一战从开始打到现在,看上去李定国势如破竹,但是实际上,他将兵力崩得很紧。
已经将所有手段都用到了极限。而且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李定国没有预备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