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明末求生记> 第二十六章 战和之议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六章 战和之议二(2 / 2)

张轩本意不想与东虏议和,但是心中也不由的动摇起来。

“陛下。”曹宗瑜说道:“东虏南下江南,天下为之禁声,唯陛下高举义旗,一战而定,乃有今日。然天下士子誓死效忠陛下,所为何事?乃是汉虏之仇,华夷之辨。”

“天下汉人宁跟随陛下战死沙场,不愿意为东虏牛马。”

“今日陛下与东虏议和,恐失天下之望。”

张轩听了,心中有些惭愧,不敢出声。他很清楚,这一套当初是他说给曹宗瑜的听的。

大义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说有用,很有用,说没有用,也相当没有用。但是作为朝廷即便是立牌坊,也要立下来。故而才有清廷的口号,“为明报仇。”

当然了,提出口号,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张轩给自己的按上的口号,就是华夷之辨。

以华夷之辨来笼络人心。也正是张轩这个口号,在东虏南下的时候,才有那么多文人士子来投奔张轩。与东虏议和,恐怕是自打嘴巴。但是现实因素却让张轩不得不考虑是否与东虏缓和一下关系。

“唐王此言差矣。”张质说道:“而今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

曹宗瑜冷笑一声,说道:“公道自在人心,天人可鉴。张相自以为是权宜之计,却不知道是不是某些人的太平之策。”

两人仅仅说了两句,就不说了。毕竟他们两人是大佬,下面的将领文官纷纷发言,就这个问题争的面红耳赤。

张轩分析来,总体来说是,武将主战,文官主和。武将高举大义名分,而文官却高举现实问题。

张轩也知道,双方说的未必是那么冠冕堂皇的。对很多人来说,大义这东西,看上却很重要,也很虚无。有实力支撑的大义才是大义,没有实力支撑的大义都是空谈。

这就是张轩暗中倾向于不和谈的原因。

因为南方的经济体量在北方之上,恢复速度也在北方之上,而今双方两边都打不动了,但是张轩却敢肯定,将来主动进攻的人,必然是夏朝,故而这大义名分不应该现在就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