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轩说道:“傅卿请讲?”
傅山说道;“先父在时,任值辽海,对朝鲜内情略知一二,朝鲜虽然屈膝东虏,但是民间总有不平之音。本朝长于水师,何不派一员水师重将北上,胁迫朝鲜反清,则与东虏侧后再开一战场。可分东虏之势。”
张轩一听,立即说道:“好,实在是妙招。”他不过是粗粗想来,这好处就有好几处,第一个好处,是以朝鲜国力与清军做战,朝廷耗费就可以减少不少。第二个好处,就是朝鲜乃半岛地形,而且北部多山,可以以海制陆。美军敢仁川登陆,张轩未必不敢效仿一二,放清军南下,来一个关头打狗。即便不这样,北部多山,利于步,而不利于骑,未必不可打上一打。
第三个好处,就是战略主动权。即便是败了大不了退上海上,如果在海上占据几个岛屿,更是来去自如。这边耗一分力气,清廷就要耗上十分力气。
大国交战,一时胜负,算不了什么。唯有国力的长期消耗,才会演变高下来。清廷国力本就比不上夏朝。再此消彼长。纵然多尔衮是诸葛亮再世,面对这样的阳谋,估计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
只是张轩心中还有几个问题,一个是外部问题,一个是内部问题。内部问题就是出兵朝鲜的主将。
这个主将必须水陆皆通,有威望能服众,还能有独立一方的能力。张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郑成功。
只是这个时候启用郑成功总有一些妨碍之处。
不过,张轩也知道,一项战略从决策,到执行,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就是宋金海上之盟,就谈了好几年。这里还牵扯一个朝鲜,即便张轩现在定策,等实行,说不定就在一两年之后。
这事情可以推一推,不过另外一个问题,张轩却要问出口了。说道:“傅卿,朝鲜能为朝廷所用吗?”
傅山说道:“朝鲜素来有小中华之称,百姓不愿意依附蛮夷。只是朝鲜王恐怕有苟且之念,不过,纵然朝鲜王有苟且之心,东虏也不会愿意让他苟且了。”
“哦?”张轩有些奇怪的问道:“这又是为何?”
傅山说道:“陛下休养生息,想来是去年征战消耗太大,入不敷出之故吧。”
张轩说道:“正是。”
傅山说道:“陛下有所不知,东虏去年征战消耗也非小,东虏入关之后,于北京得闯贼七千万两白银,这数年征战所需,皆出于此。”
“细细算来,也没有剩下多少了。而北方贫瘠,大战之后,户口逃亡殆尽,留在原籍的百不剩下,一时间元气难复。而东虏明知道如此,却强征不断,以万历年间黄册数目,分文不得拖欠,求索之极,丝毫不存半点体面之心,去岁就有一则轶事。山东某人,为东虏新科状元,然家中拖欠税,立即革职查办,陛下可知道他拖欠多少银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