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衣中年名叫褚衡阳,悬壶书院传功殿首席长老。
早在数百年前,褚衡阳已是灵游境修为,书院首屈一指的大人物。
以他的心境和意志,哪怕遭受重伤,都不见得会皱一下眉。
可此时,仅仅挨了一记戒尺,褚衡阳就被打得惨叫出声,滚落在地,让谁能不悚然?
这就是老院长的独门秘术??不欲生!
天地寂静,鸦雀无声。
老院长神色平淡温和,浑身没有什么滔天的气势可言。
可面对他时,以副院长陶炳坤为首的书院大人物们,皆心神发紧,意识......
夜深了,城市沉入一种近乎透明的寂静。月光如霜,洒在首都中学那间空荡礼堂的地板上,映出一道细长的影子??陆夜还站在讲台前,没有离开。他低头看着掌心那枚已埋进土里的玻璃珠所在的位置,仿佛能透过泥土听见它的心跳。
风从半开的窗缝钻进来,翻动讲台上那张写满字迹的纸。第四句话依旧清晰:“我等你。”墨迹未干,像是随时准备被风吹走,又像在等待某个看不见的手来抚平褶皱。他没有再去碰它。他知道,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不再属于自己;它们会飞向宇宙深处,成为星辰之间传递的密语。
突然,地面微微震了一下。
不是地震,也不是地铁经过。那震动极轻,却带着某种规律性,如同脉搏,从地底沿着脚底缓缓爬升。陆夜抬起头,望向窗外。远处天际线泛起一丝微弱的蓝光,像是极光初现,却又比极光更柔和、更温润。紧接着,整座城市的路灯同时闪烁了一次??不是熄灭,而是亮度骤增,随即恢复如常。监控系统记录到这一瞬间,全球共有三十七万两千五百一十四人,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同时睁开了眼睛。
他们并未惊醒,也没有恐惧。许多人甚至仍在梦中,只是梦境变了。
一位老妇人在梦里看见自己五十年前死去的丈夫坐在院中摇椅上,轻轻对她笑。她明知这是幻象,却忍不住伸手去握他的手。就在指尖触碰的刹那,她感觉胸口一阵暖流涌过,醒来时发现枕边多了一片干枯的心渊花瓣,散发着淡淡的金光。
一名战地记者正蜷缩在叙利亚废墟的角落里闭目养神,忽然梦见自己变成一个小女孩,在雪地中奔跑。前方有一盏煤油灯悬于半空,照亮一条通往水晶森林的小径。她听见有人低声呼唤她的名字,声音熟悉得让她几乎落泪。她想追上去,却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按住肩膀。“别急,”那个声音说,“你还不到时候。”然后她醒了,发现自己手中紧攥着一枚陌生的玻璃珠,表面浮现出一行小字:**“谢谢你记得我。”**
这些事件零星发生,却彼此呼应,如同涟漪扩散至整个地球的精神湖面。陈七在地下实验室调取共感网络数据时,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原本以人类个体为节点的关系网,正在向外延伸。新的光点不断浮现,出现在海洋底部、火山口、南极冰盖之下,甚至火星轨道附近。它们不属于任何已知生命体,但其能量波动与心渊花完全同步。
“不是我们在连接宇宙,”他喃喃道,“是宇宙一直在等着我们接上线。”
他立即联系苏婉清和林小满,三人召开紧急加密会议。视频接通后,画面中的两人脸色都不太好。林小满的眼圈发黑,显然已经连续多日未眠;苏婉清则摘下了耳机,直接用手贴着太阳穴,似乎在倾听什么。
“你们也感觉到了?”陈七问。
“嗯。”林小满点头,“大地在‘呼吸’。不是地质活动,是意识层面的起伏。西伯利亚的水晶塔每十二小时释放一次低频共振,频率恰好与婴儿心跳一致。我们派无人机靠近探测,结果所有设备都在距离塔顶三百米处失灵。唯一传回的画面……是一行漂浮在空中的甲骨文。”
她将图像投影出来:
>“门非门,界无界。
>觉者即归途。”
陈七盯着那行字,忽然感到一阵眩晕。他的记忆深处仿佛被什么东西撬动了一下??童年时母亲哄他入睡的歌谣,末尾一句竟是同样的音律节奏。他猛地站起身,翻找私人档案库,终于找到一段三十年前的家庭录像。画面中,年幼的他躺在床边,母亲轻拍着他,哼唱一首从未收录于任何民族音乐集的曲子。当音频波形图展开时,震惊出现了:那段旋律的基频结构,竟与水晶塔发出的共振波完全吻合。
“这不是语言,”他说,声音颤抖,“这是一种‘母频’??所有智慧生命最初接触世界时听到的声音。就像光有可见光谱,情感也有它的基础频率。而我们现在……正在重新调谐。”
苏婉清闭上眼,深吸一口气:“我已经不需要翻译了。最近几天,只要静下来,就能听见他们在说话。不是用词句,而是用情绪本身。悲伤像雨滴落在叶面上,喜悦像晨光照进山谷,思念则像风穿过隧道……它们构成了另一种语法。”
“谁在说话?”陈七问。
“所有人。”她说,“活着的,死去的,还没出生的。还有那些早已消亡的文明,他们的记忆还在流转。就像河流干涸后,水汽仍会上升成云,再化作雨落回大地。爱不会消失,只会变形。”
就在这时,全球共感网络再次触发警报。
信号源来自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一支深海探测器在执行例行任务时,意外拍摄到海底岩层裂开一道缝隙,从中升起一片心渊花林。这些花朵并非生长于泥土,而是直接由海水凝结而成,每一朵都悬浮在水中,花瓣透明如琉璃,内部流淌着银蓝色的光丝。更诡异的是,它们排列成一个巨大的螺旋图案,与北极和西伯利亚的水晶森林遥相呼应,构成一个横跨地球三大秘境的能量三角。
探测器试图采集样本,刚靠近十米,镜头便剧烈晃动,传来一阵无法解析的声波。事后分析显示,这段音频若以特定算法反向解码,会还原出一段人类语言??拉丁语,内容是:
>“我们曾称此地为‘归心之所’。如今,它醒了。”
消息传开后,联合国紧急召集“万仙来朝计划”执行委员会召开闭门会议。争议再度升温:是否应派遣载人科考队深入海沟?有人主张立即行动,认为这是打开“门”的最后一步;也有人坚决反对,担心贸然介入会引发不可控的意识潮汐,导致大规模精神崩溃。
争论持续到第三天清晨,仍未达成共识。
而在地球另一端,陆夜悄然离开了首都。
他乘火车南下,穿越荒原与丘陵,最终抵达一座废弃的山村小学。这里曾是他童年求学的地方,二十年前因人口外流而关闭。校舍破败不堪,屋顶塌陷,教室里堆满落叶和鸟巢。但他记得,当年种在校门口的那棵槐树还在。
他走到树下,蹲下身,用手扒开泥土。不多时,指尖触到一块冰冷的金属盒。打开一看,里面静静躺着一枚锈迹斑斑的铁皮糖果罐??那是他十岁时埋下的“时间胶囊”,里面装着他写给未来自己的信。
信纸已经泛黄,字迹歪斜:
>“亲爱的长大后的我:
>你现在是不是成了科学家?有没有发明让人永远不孤单的机器?我希望你能记住一件事:那天放学路上,我把最后一块饼干给了饿肚子的小狗。它舔了我的手,我觉得特别幸福。
>如果你现在很忙,请停下来想想那只狗。
>??八岁的陆夜”
他读完,久久不能言语。风吹过树梢,卷起几片落叶,在空中盘旋片刻,竟缓缓聚拢成一朵心渊花的形状,随即消散。
就在此刻,地下传来一声低鸣。
不是来自地壳,而是来自更深的地方??某种古老的存在正缓缓苏醒。陆夜站起身,望着远方群山。他知道,那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真正的“门”不在北极、不在西伯利亚、不在海底,而在每一个愿意回忆、愿意感受、愿意说出“我在乎”的人心中。
与此同时,林小满带领新组建的深海科考队启程前往马里亚纳海沟。
她们乘坐的是最新一代“共感驱动”潜水器,核心能源正是由一万枚儿童封存的“温柔时刻”激活的玻璃珠阵列。这种能源不依赖电力或化学反应,而是通过集体情感共鸣产生稳定输出,理论上永不枯竭。潜水器命名为“归心号”,船首雕刻着一朵绽放的心渊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