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肠道的密码(2 / 2)

三、横结肠:系膜游离与菌群工厂的空间适配

结构特征(图1-3):

- 最长系膜悬挂:肠系膜长20cm,脂肪含量30%,允许肠管上下移动达10cm

- 密集结肠袋网络:40个囊袋(间距1.2cm),扩张时容积达400ml,黏膜皱襞高度2mm(静止时1mm)

- 混合肌层配置:环肌厚度0.3cm,纵肌带间距2cm,形成“三带两沟”结构

功能映射:

1. 动态混合与储备:

- 系膜游离性(活动度最大)允许肠管随呼吸起伏,配合蠕动冲(餐后30分钟触发,速度10cm/s)实现全段混合,每日运输500g固态粪便。

- 囊袋密集区(脾曲附近)细菌密度达1012 CFU/ml,产甲烷菌占比30%,每日产气体1000ml,褶皱扩张时表面积增加30%,利于菌群黏附发酵。

2. 神经-体液联动:

- 胃结肠反射敏感区(横结肠中段),胃扩张可通过迷走神经使蠕动频率从2次/分钟升至5次/分钟,黏膜内分泌细胞(L细胞占比40%)分泌GLP-1调节能量代谢。

四、降结肠:固定通道与粪便塑形的力学适配

结构特征(图1-4):

- 腹膜间位固定:后壁融合筋膜(Toldt筋膜)厚度1mm,活动度<0.5cm

- 平滑肌增厚:环肌层0.4cm(比横结肠厚33%),纵肌带间距3cm,囊袋稀疏(间距2.5cm)

- 吸收上皮简化:微绒毛密度降至1.0×10?个/mm2,杯状细胞密度增加20%(黏液分泌量50ml/day)

功能映射:

1. 单向高效运输:

- 固定位置(贴附左肾)避免肠管移位,蠕动波单向传导(速度2cm/min),4-6小时内将半固态粪便(含水量85%)推送至乙状结肠,运输效率比横结肠高25%。

- 较厚肌层(耐受内压5kPa)适应粪便推进阻力,黏膜黏液层(厚80μm)减少摩擦(磨损率0.05mm/day)。

2. 终末脱水塑形:

- 每日吸收200ml水分,粪便含水量降至75%,直径塑形至2.5cm(布里斯托3型),肠壁牵张感受器(阈值50g内容物)触发局部反射增强蠕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