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网游小说>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新芽记事风疹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新芽记事风疹客(2 / 2)

药壶沸腾时,满室都是柳芽破土的清鲜。叶承天望着少年腕间的红疹渐渐退成淡粉,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随师父在终南山,见老猿攀折柳枝搔痒的场景——原来草木之性,早就在自然中写好了医病的方子。"明日起,用柳须煮水漱口,"他在医案上写下"春风疹,风胜则痒,湿胜则烂,治当祛风除湿,调和营卫",笔尖划过"柳"字时,墨迹竟在纸上晕出柳枝的形态,"柳条随风而不折,正合治风病'散而不燥'的道理。"

少年离开时,晨露已被初阳蒸成薄雾,竹篱上的柳枝还在滴水,每颗水珠里都映着药壶的倒影。叶承天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忽然明白,所谓医道,不过是顺着草木的性子,借天地的气机,把春风里的病,再还给春风——就像那株老柳,年年新芽抽尽旧寒,岁岁柔枝拂去风邪,在光阴里,永远做着最温和的解语人。

柳芽煎与榆钱散:

草木解肌

叶承天掀开竹编药篓,指尖在新采的柳树枝桠间游走,专挑顶梢鹅黄色的芽尖——三枚嫩叶蜷曲如婴儿拳,芽柄处还凝着未干的树津,正是《本草拾遗》中"柳芽发陈,善解风毒"的上品。旁边青瓷碟里,初开的连翘花正舒展四瓣金黄,第五瓣尚含着晨露,状如悬钟,暗合"连翘形似心,能清血分郁热"的药性。他特意取来陶瓮底层的陈艾绒,这搁置三年的艾绒呈深褐色,揉之成团不散,"陈艾性温而不燥,可引诸药透皮入络"。

药铫子里的山泉水刚冒蟹眼泡,叶承天便将柳芽尖与连翘花投入,竹枝在沸汤中划出八字轨迹——这竹枝取自院角三年生淡竹,节间修长中空,"竹为少阳之使,其节通利,能载药气达四肢百骸"。汤液初沸时呈嫩绿色,待陈艾绒沉入锅底,渐渐转为琥珀色,蒸腾的药气里,柳芽的辛凉混着艾香的沉厚,竟在窗纸上凝成细密的水珠,如春日雾霭般附着玻璃。

"去摘那串青榆钱。"他指了指檐下新垂的榆树枝,钱币状的翅果正泛着莹润的青白,"要选向阳面的,圆整无缺的,其形圆如肺,味甘入脾,最合‘培土生金’之道。"阿林踮脚摘下几串,叶承天接过来时,忽见榆钱在掌心投下铜钱大的阴影,边缘翅膜薄如腠理,"古人以榆钱喻‘补中之品’,正是取其‘外薄能收湿,内厚能固脾’的双重性。"他将榆钱铺在桑皮纸上阴干,研粉时特意保留少许翅膜纤维,"此纤维如人体筋膜,调入枣花蜜后,可贴在疹痒处,既收渗液,又堵风邪回窜之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