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网游小说>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菊花之千年传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菊花之千年传承(2 / 2)

- 解析:以菊花配伍地黄、枸杞滋阴,当归养血,酒行药势,体现唐代“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对后世膏方、药酒影响深远。

(三)宋代:钱乙——儿科应用与轻清配伍

1. 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

钱氏善用轻清之品治儿科病,认为“小儿脏腑柔弱,不可痛击”。菊花因其性微寒、味甘苦,能疏散风热而不伤正,成为其治小儿风热感冒、目疾的常用药。

2. 代表方剂: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衍生方)

- 原方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

- 后世加菊花 variation:用于小儿风热咳嗽伴目赤

- 解析:菊花清头目风热,与桑白皮、地骨皮清肺热相伍,体现“上病治上”“肺肝同治”的思路。钱氏虽未在原方中用菊花,但后世医家据其“轻清”理论加入,成为儿科风热证的常用配伍。

3. 明目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衍生)

- 组成:六味地黄丸加菊花、枸杞子

- 功效:滋补肝肾,明目

- 主治:肝肾阴虚之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 解析:钱乙奠定六味地黄丸补肾基础,后世加菊花(白菊)、枸杞,形成“杞菊地黄丸”的雏形,体现“补中有清”的儿科用药特点。

(四)明代:李时珍——集大成之本草考证与方剂拓展

1.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氏在《本草纲目》中系统梳理菊花功效,分“黄菊、白菊、野菊”三品,明确其主治差异,并收录历代方剂50余首,涉及内、外、妇、儿各科,成为菊花应用的集大成者。

2. 代表方剂:桑菊饮(《温病条辨》引用,实源于《本草纲目》思路)

-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

-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 主治:风温初起,咳嗽、发热、咽痛、目赤

- 方解:菊花(黄菊)与桑叶相须为君,疏散风热;杏仁、桔梗宣降肺气,连翘、薄荷清热解毒。李氏在《本草纲目》中提及“菊花与桑叶同用,治风热目赤”,吴鞠通据此创桑菊饮,成为温病初起“辛凉轻剂”的代表。

3.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受《本草纲目》平肝理论影响)

- 组成:羚角、钩藤、桑叶、菊花、生地、白芍、贝母、竹茹、茯神、甘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