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子要是去了乡下,这婚事说不定就得黄了,谁家姑娘愿意等?
而且女方一旦知道男的要下乡,还谈个屁的恋爱。
父母在房间里商量了一夜,最终决定让原主这个小儿子去下乡,然后母亲的工作让给大哥。
因为年龄小,原主从小就被父母溺爱着。
父亲是工厂的四级工,一个月有五十多块钱的工资,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
母亲一个月能挣差不多三十块钱,算起来家里一个月有将近八十块的收入。
在那个年代,称得上是中产家庭了。
尤其同龄的年轻小伙都穿着布鞋,或者劳保鞋。
而原主已经穿上了6-10块钱一双的回力球鞋(就是现在的橡胶帆布鞋)。
工厂每年为了嘉奖工人弄抽奖,原主父亲抽到了一张手表票。
小儿子想要,夫妻俩个也是二话不说拿出两个月工资买了。
原主没吃过什么苦,乍一听到下乡这个决定,满心的不情愿,在家里又哭又闹。
可父母的态度坚决,他也明白这件事情没有转圜的余地。
认为父母和大哥是抛弃了他,带着对父母大哥的愤恨下了乡。
一来到大庄村,看着村里人身上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
说话也是动不动带着粗口,跟他同龄的年轻人都是灰头土脸的,甚至都不识字。
于是在村子里总是觉得自己比他们高一等,下地干活根本不可能。
原主唯一能看得上眼的就是同行的几个知青。
其中一个就是被原主渣的,宋黎。
原主下乡是因为大哥结婚,宋黎下乡则是因为家里重男轻女。
宋黎长相出众,身材高挑,一出来就吸引了原主的注意。
加上两人又都是沪城的,便主动凑了上去。
原主是单纯看不上村里人,而宋黎是性格习惯。
她不喜欢与村民们过多地交流,每天下工都在知青院子里安静地看书。
原主看到她每天在院子里看书,便上前搭讪。
正好下乡还带了一支钢笔,别在衬衫外面的口袋上,显得就是一个知识青年,宋黎也对他颇有好感。
起初只是礼貌性地回应,但渐渐地,她发现原主似乎能与她谈论一些关于理想和未来的话题。
于是,在那段时光里,原主和宋黎常常在知青院子里交流着彼此的想法和感受,两个人惺惺相惜。
很快就产生了感情,只是都没有捅破。
原主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
宋黎比他好一点,最起码能吃苦,一天也能干个五六个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