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他们的帮忙,事务处理效率提高了不少。
杨士奇、杨荣、杨溥分别提供建议,朱瞻基负责盖章。
遇到他们各自拿不准主意的时候,就会提出不同的看法,这时候才会由朱瞻基来做最后裁决。
如此一来,既让朱瞻基免受繁琐政务困扰,又能提高办事效率,三杨的经验也远胜于他。
批阅后的奏折,提出的建议皆合情合理,朱瞻基看后也不禁心生钦佩。
------------
“太孙殿下,这是刑部的一份奏折,涉及抄没纪纲府邸后女眷的处置办法!”
杨士奇手持一份奏折走到朱瞻基面前,双手呈上。
朱瞻基瞥了一眼杨士奇递来的奏折,想起那些被纪纲夺走的秀女,以及多年来以各种手段纳入府中的女子,眉头微蹙。
杨士奇说道:“经刑部核查,纪纲府中的女子多为无辜之人,包括那些年幼的孩子,其中年轻女子共有一千三百二十四名,孩童四百二十一人。”
稍作停顿,他又说道:“这些孩童尚好处理,宫内每年需补充太监,若这些孩童出身清白,也可送入宫中替代。
但这些女子……”
杨士奇说着叹了口气,显得颇为无奈。
朱瞻基并未急于定夺,反问:“过去这类事是如何解决的?”
杨士奇答道:“以往若是家眷便发配,无辜者则放归。”
朱瞻基点头询问:“你们有何意见?”
“若依往例,自然放归即可,只是………”
杨士奇迟疑不定地说:“此次人数众多,而这些女子一旦放归,结局多半不佳,很多人甚至会在路上选择自尽。”
“所以我们的想法是,能否与户部商议,从抄没纪纲家产的资金中拨出一部分,建座寺庙,把她们安置在寺内。”
朱瞻基听后看向杨士奇,放下奏折问道:“这都是我父亲的意思吧?”
杨士奇闻言苦笑着点头:“太孙明察。”
朱瞻基看着杨士奇坦承此事,有些无语,自己这父亲真是仁善至极,连纪纲府中的女眷都顾及到了。
要是换了别人,或许早被质疑居心叵测了。
毕竟纪纲府中的女眷,大多是从皇帝选秀时被他截留的,容貌气质无一不是顶尖之选。
当然可以。
这里有一个重新表述的版本:
---
朱瞻基略微思索后,并未直接应允,而是转向杨士奇问道:“北伐军中的医者人数究竟几何?”
杨士奇稍作思考,回答说:“共计一百四十人,其中包括三位太医院随行御医,其余是一百三十七名普通医官。”
“如此之少?”
朱瞻基听后眉头微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