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事,他们若反对便由他们去,创办军事学院乃势在必行之事,这关系到大明的国运江山,皇上不会任由他们肆意妄为。
"
朱瞻基内心对此不以为然,难道真以为朱棣被报纸略作改动形象后,就成了文官口中那般英明圣主了吗?只要让朱棣察觉到军事学院的好处,到时候谁敢反对,那便是与朱家人为敌。
朱棣自会让他们明白道理!
而朱瞻基自己只需在背后坐收渔翁之利即可。
若有难处,让他这位“镇北大将军”
出面就好,那些骂名与压力,想必他的镇北大将军也不会放在心上。
至于他自己,不过是个出谋划策之人罢了,毕竟这些事情都是征北大将军在做,与他这个太孙又有何干系?
"咳咳……"
朱瞻基轻咳两声,驱散脑海中杂念,端正神色,目光转向金忠与张懋继续说道:"幼军的事就交由两位了,金尚书统筹大局,张将军协助金尚书,我希望明年开春之前,幼军能够初步成型,届时我要见到的是一支初具规模的队伍!"
听闻朱瞻基语气郑重,金忠与张懋忙俯身领命:
"臣金忠遵旨!"
"末将张懋领旨!"
朱瞻基点头,他对这二人颇为信任。
张懋不必多言,幼军之事本就是金忠一手推动的,两人都以朱瞻基为核心,自然全力支持他的计划。
朱瞻基又与他们商讨了些关*建设的具体设想,主要是他在阐述自己的想法,把后世的一些事物提出来,请他们点评并给予建议。
如果适合这个时代,朱瞻基便会直接采纳;若不合适,则分析问题所在,问题不大且可调整的便加以改进,实在无法适应的便舍弃。
毕竟时代差异,有些东西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朱瞻基又不是愚钝之人,怎会强行照搬?
在讨论军规、训练等事务时,有的被否决,有的却得到了张懋和金忠的一致认可。
虽然两人称不上名将,但在基本问题上仍能发表见解。
尤其是金忠这位老者,多年来担任兵部尚书,对诸多军事事务经验颇丰。
让他亲自操持或许有所不足,但提供意见却毫无问题。
随着交谈,金忠这位兵部尚书也不时因朱瞻基提出的某些新颖想法感到惊讶。
尤其是一些后来才出现的军事管理方式,这些充满前瞻性和人性化的设计,和此时的管理理念相比,简直不是一个层次上的。
“其他大致就是这样了,过几天我会把这些内容整理好,然后一并呈交给您!”
朱瞻基看了眼天色,已经不早了,思索片刻后,也无别的事,便准备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