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伯益和伯夷可不是一个人,伯益在唐尧和虞舜两朝的地位就不低了,且按照贡献和年龄来算,都要超过大禹的,因此,在夏禹朝初期的时候,禹帝对于伯益也是非常尊敬的,且给予其足够大的自由度,可以说是一人之下的地位了,反观伯夷只是皋陶的父亲,属于掌管刑罚的士官,跟伯益都不属于一个体系的,最重要的是,益和夷的古言发音,可没有现在这么相似!
之所以要区分伯益和伯夷的原因,就是因为需要重组眼前这些陶文,是需要借助陶文的古音的,而重组陶文的目的,就是解开被这些陶文封锁在石柱里面的东西,根据章家三姐妹判断,存放在「救赎殿」神庙石柱里面的武器,很有可能就是禹帝遗留下来,却没有被「帝禹阁」找到的那根手杖!
这跟手杖使用九节紫竹糅合了多种特殊金属制成的,跟那杆耒一样,同样是在治水之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工具,只不过,经过常年累月的真炁淬炼,不仅从凡物化作了法器,甚至于,在禹帝接引天地功德的时候,并不具备产生灵性可能的“杖”和“耒”,也是自然而然诞生了器灵,一步迈入了法宝的等级,且初始品级就是传说中的“忘机” 层次,只不过,那杆“耒”现在在会稽山那边,负责镇压禹帝陵里面保存的人道气运,只有这根“杖”下落不明!
值得一提的是,这根“杖”其实就是“定海神珍铁”、“如意金箍棒”的原型,只是当时吴承恩在描写的时候,可能又融合了一部分夸父手杖化为邓林的故事,因此,给“如意金箍棒”增加了伸缩如意的功能罢了!
而禹帝这根手杖,吸收庞大的天地功德之后,便具备了生死人肉白骨的特殊作用,只不过,消耗真炁总量很大,除非遇到紧急情况,否则一般很少有人动用这个功能罢了。
现在一切线索也就能够联系起来了,「救赎殿」能够治疗信徒的能力,其实就是来源于「禹杖」,而「禹杖」发动能力所需要的能源,估计就是「周天星鉴」接引过来天外星力转化而来的,只不过,「救赎殿」并没有被腓尼基人保护下来,公元前六世纪就被灭亡干净了,连带着具备神效的「救赎殿」都没有保存下来,可能就是当时波斯人认为这位外神不能够融于自家的信仰体系,所以就彻底放弃了,还把里面可以移动的「周天星鉴」给带走了。